市政协委员张睿睿:人形机器人将是DeepSeek之后的第二个“爆点”
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与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下,成都正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随着春节档电影《哪吒2》全球热映与春晚人形机器人表演引发全民热议,成都瞄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大脑”核心技术,在工业、养老、文旅等领域探索商业化落地路径,力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2月25日,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联组会现场,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大会他带来了这方面的提案,“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将成为继deepseek之后的第二个‘爆点’”。
▲张睿睿
聚焦“大脑革命”:
实现表演到实用的跨越
春节档电影《哪吒2》的全球风潮,为成都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文化IP与场景融合的新范式。
张睿睿告诉记者,2025年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元年,成都可依托“哪吒”IP的高知名度,在文旅、文创领域率先突破。例如,开发具备交互能力的“哪吒”形象语音机器人,应用于景区导览、文化展演等场景,既强化本土文化输出,又能推动技术落地验证。
与多数企业专注“肢体灵活性”的路径不同,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核心突破口锁定在“大脑”——让机器人具备自主推理、决策的能力。“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本质区别在于强人工智能。”张睿睿解释道,“通过模型小型化技术,我们降低了算力需求,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复杂指令,并适应家庭养老、医疗护理等高频场景。”他强调,“人形机器人的模型小型化不依赖巨大算力支撑,其技术价值不亚于DeepSeek的问世,且能显著降低运算成本。”
在张睿睿看来,成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中,一直把重心放在大脑方面的研究上,和其他地区在小脑和肢体方面的研发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人形机器人最终是一个集大脑小脑肢体于一体的强人工智能产品,缺一不可。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正从“秀场明星”转向“生活助手”,实现从“表演”到“实用”的跨越。
政企协同破局:
政策赋能与场景开放并行
据介绍,2024年以来,成都人形机器人团队突破人形机器人“视觉模仿学习”关键核心技术,5月,发布全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R—DDPRM,在人形机器人业内产生巨大反响。8月,发布中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RRMM及双臂协作系统RTACS,率先在我国实现多模态模型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10月,推出国内唯一、全球唯三带“最强大脑”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整机。11月,发布中国首个基于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高速推理模型R—DDIRM。相比以往机器人训练需要累积超万次数据采集,该模型将这一数字锐减至50次,且推理速度达到原有模型的10倍以上。
这些成果标志着成都已在人形机器人“视觉模仿学习”“多模态交互”等关键技术上领跑全国。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张睿睿提出了建议:资金赋能,即引导本地国有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另一条建议则是关于场景开放,他希望成都能够在工业检测、智慧养老院、医院导诊等场景中优先试点应用,加速成果转化。
“国内有机器人企业曾因融资困境濒临停滞,最终通过政府纾困实现技术突围的案例。”张睿睿以案例佐证,“这印证了‘政策护航+市场驱动’的双重价值。未来,继DeepSeek之后的第二个爆点,很可能就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结束联组会上的发言后,张睿睿有了更多信心。他提到的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发展情况、融资情况和后续落地跟进情况等都受到了大会关注。对他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未来在人形机器人的场景运用中,牵头方是谁、资金方在哪都能够明确到位,“这样对研发人员来说,就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做更好的产品研发了。”在大会上得到的积极回应,让他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让我觉得在这个赛道上,成都和我们都未来可期。”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记者 刘海韵
编辑 成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