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次公布AI产业“家底”,多个新政将释放哪些红利?
编者按:从2022年11月的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4年2月发布的Sora,再到2025年1月爆火出圈的DeepSeek,AI大模型加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在800多天的时间里,“暴走的AI”展现出了人工智能这门技术的跃迁性和颠覆性,“AI+”正在重塑竞争格局和产业体系。
在AI时代,如何立于浪潮之巅,引领新发展、新变革?南都·湾财社推出《AI时代之问 广东如何作答》系列报道,聚焦AI技术的新变革、AI应用的新发展,寻访广东AI新星,与“AI粤军”共探高质量发展。
深圳罕见在周末开新闻发布会、人形机器人“夸父”亮相深圳两会、以及官宣即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近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成为深圳的热点话题。在2月23日召开的以“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首次披露了在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产业方面的“家底”。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深圳在这两个产业中的基础、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政策支持。
深圳对AI产业的支持可以追溯至较早的产业起步阶段。林毅指出,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扎实,具备“两个一”优势:一方面,深圳拥有一支专业且高效的产业团队,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专注于推动AI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深圳拥有一批优质的企业,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放眼深圳来看,在通用大模型领域,腾讯混元、华为盘古位居前列;在垂直大模型领域,思谋科技、晶泰科技、北科瑞声、元象凭借出色的产品体验成为机器视觉、AI制药、智能语音、3D视觉领域垂类模型“领头羊”;在不下雪的深圳,培育出全球唯一的庭院扫雪机器人企业汉阳科技,产品畅销欧美。
深圳机器人“天团”崭露头角,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发布了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的百强名单,7家企业入选,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深圳机器人“天团”已经崭露头角,汇聚了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图为众擎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在此次发布会上,林毅还透露,近期深圳还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对开放应用场景、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专用数据集、提升规模化制造和应用能力等予以精准支持。同时,还将在全市科技重大专项中设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项,鼓励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进行协同攻关。
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之城”,深圳不断吸引着人才的流入,也出台了一系列引才举措,如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提供人才住房保障等,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林毅特别提到,深圳通过“训力券”补贴政策、模型券、语料券等多样化的扶持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帮助它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今年,深圳市还计划通过多渠道筹集45亿元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具体的扶持政策包括向AI企业发放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专项领域推出更多创新支持政策,如鼓励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等。
深圳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还通过全方位的场景应用推动AI技术的实际落地。林毅指出,深圳将整座城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已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涉及智能制造、交通运输、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此外,深圳还通过“我帮企业搭场景”专项行动,促进企业与城市需求对接,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深圳也在加速推动该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例如,市政府已开始支持人形机器人在教育、家庭护理、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试点应用,计划为相关产品提供首台(套)补贴政策,促进新技术的普及。
深圳计划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创新话语权
对于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发展人工智能而言,业内专家向南都湾财社记者指出,首先在于其产业链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基础。据统计,广东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拥有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50%。
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提供了沃土。以深圳为例,依托其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形成了“硬件+算法+场景”的闭环生态;从芯片设计(如海思半导体、云天励飞)到智能终端(如大疆、优必选),再到云计算(如华为云、腾讯云),深圳的AI企业能够迅速跑通其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首任人工智能院长姚期智表示:“深圳是全球唯一能够将智能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多项服务聚合的城市,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
《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也指出了深圳发展AI的优势所在,产业最密——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上,以及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企业分布上,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城市。
在此次发布会上,深圳市政府明确表示,2025年深圳将进一步加强全球创新资源的引进与合作,继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争取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深圳计划通过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科技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提升深圳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
在此背景下,深圳还将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本土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同时,深圳计划优化政策环境,确保更多优质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为推动高质量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以应用反哺技术,需处理好短期应用和长期研发的关系
一直以来,深圳的产业发展都长于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在原始创新方面存在短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黄睿指出,广东的人工智能在原始创新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黄睿认为,这些短板主要表现在基础算法的研发和顶尖科研人才的聚集方面,其主要的根源在于原始创新的生态构建。
“大模型的构建需要强大的数据资源、算力和算法创新,广东可以通过‘AI+制造’的模式来弥补这一短板。”黄睿认为,制造业的应用场景可以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同时也为算法创新提供实际需求。
不过,广东“以应用反哺技术”,也需处理好短期应用和长期研发的关系,构建两者间的协同发展机制。黄睿认为,这种反哺机制不仅是收益反哺研发,更包括数据反哺算法、场景反哺架构、工艺反哺标准。“其中,‘应用收益-基础研究’的反哺机制,可考虑将应用技术带来的增收收益或降低的成本,提取一定比例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项目。”
具体来看,对于国产高端机器人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就涉及“以应用反哺技术”。黄睿认为,政策应在短期应用和长期投入之间找到平衡。
短期来看,政策可以支持如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场景化落地,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在实际场景中应用AI技术,甚至试点提供场景,对AI提出市场需求,支持制定AI应用标准,占据优势细分领域的话语权。
长期来看,政策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在机器人核心技术、感知与控制技术、智能决策等方面的突破。这可以通过政府资助、科研合作和产业联盟等方式,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及创新团队跨境、跨界、跨学科,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
在这一点上,深圳已经计划通过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科技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以提升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严兆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