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市政协委员雷鹏:让青年人才“留得住”,建议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人因城而聚,城以人而兴。
作为共青团界别委员,今年成都市两会期间,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及留存问题,是成都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委员、四川大学华西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雷鹏关注的重要议题。
“2022年,成都获批成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多措并举推动‘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近年来取得一系列成效。”他以一组数据为例,过去三年,全市累计引进青年人才超过169万人,打造了1699个“青年之家”,为青年提供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社会交流等多功能服务平台。
▲成都市政协委员雷鹏
尽管成绩显著,但在调研时他发现,成都市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在于“引进来”,还包括“留得住”。
为此,他建议成都出台更多普惠性的激励措施。例如,拓宽“蓉漂人才”计划的范围,将大学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纳入人才补贴范围,扩大政策的受益群体。通过不同学历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等)设计分层次的补贴政策,包括生活、租房等补贴,缓解青年人才的经济压力。同时,针对青年首次购房,提供政策性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降低购房门槛,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在成都安家落户、扎根发展。
“除了高层次人才,拓宽技能型人才的引进范围也非常重要。”一方面,他认为可降低学历和年限要求,尤其是对高级技能人才,提供专门的通道,确保他们能够更便捷地在成都落户,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针对生物、能源、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等领域,广泛征集企业用工需求,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融合,推动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除了“引得进来”,更要“留得下来”。
他建议,出台更具针对性的留存政策,根据在蓉工作年限,如工作满一年、三年、五年等,出台相应鼓励办法,提升人才的满意度,减少人才流失。同时,加强对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投资,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建设更多优质学校,提升现有学校的教学质量,“以此来缓解‘蓉漂’青年家庭对子女入学问题的焦虑,提升整体人才吸引力,让青年人才无后顾之忧。”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杨译焮
编辑 于曼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