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热,东莞如何抢抓发展机遇?政协委员这样说
2月25日,东莞进入两会时间。来自东莞市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向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报到。他们肩负着为民履职的重任,带着精心准备的提案前来参会,未来两天将通过分组讨论、大会发言、提交提案等形式,为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记者注意到,在市政协委员提交的多个提案中,“人工智能”同样是大热话题。“东莞是制造业立本的城市,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制造业技术升级以及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具有极其迫切、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界别政协委员刘潜发说道。
组建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
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入融合
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今年,刘潜发带来的《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实践开展的若干建议》提出,可以通过东莞龙头企业与产业界、学术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制并输出该企业人工智能技术路线图,帮助制造业企业及时、准确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东莞市政协委员刘潜发。受访者供图
此外,可设立一个独立的由学术界和产业界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审机构,每年面向全市进行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优秀实践案例的评选,对十个优秀实践案例进行有力度的奖励,以持续积累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最佳实践。
他还称,可以在新成立的大湾区大学中,联合领先互联网企业和本土制造业企业组建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协同创新和战略性研究。同时,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落户大湾区大学,加强重点实验室与制造业企业的联系,建立理论研究与市场应用的对接渠道。
从“给资源”向“建生态”转变
以政策包吸引人工智能企业落户
民建市委会今年带来的提案《东莞发展人工智还需完善“初创友好型”政策》,同样也与人工智能有关。提案称,近日“杭州六小龙”深受关注,东莞市2025年“一号文”也提出通过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要求到2027年引进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点企业。
提案认为,要大力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企业,政策制定需要从传统的“给资源”向“建生态”转变,但目前东莞的政策供给仍存在趋于同质化和偏向大企业等问题。要实现政策的“精准滴灌”,应围绕初创期与成长期的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痛点,以“初创友好型”政策包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
提案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制造业数据开放特区”或“行业数据信托计划”,打破数据调用壁垒。同时,支持共享工厂、共享车间等生产性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大企业与初创企业开展关键零部件共研。以及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柔性共享用工和新引进人才政策支持,以增强企业招引人才的竞争力。
“AI+医疗”应用场景与需求不足
建议创新支付与生态协同机制
如今,人工智能正势不可挡地落地应用于各行各业,数据密集的医疗领域自然成为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重镇”。市政协委员郑俊彦观察发现,人工智能布局东莞医疗赛道仍存在应用场景与需求不足、商业化路径梗阻抑制需求释放、产业协同不足弱化场景创新等问题。
东莞市政协委员郑俊彦。
“目前即使是东莞三级医院,AI产品应用占比达也不到20%。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医院等基层机构,AI渗透率更是不足10%。”为此,今年他带来了关于《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郑俊彦提出,可以以算力券为核心,实施分层补贴,激活场景创新动能。同时,创新支付与生态协同机制,试点AI医疗专项医保支付,将AI辅助诊断、慢性病管理等服务纳入东莞医保支付试点。他还建议结合东莞潮玩产业优势,开发具备心率、血氧监测功能的智能潮玩设备,推进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深度融合。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 田玲玲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