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处理93万条低质AI内容!整治AI造谣,平台有何新招?
“当技术普惠与人性弱点结合时,我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战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洪磊这样说道。
2月24日,今日头条“平台治理开放日”活动在北京举办,相关业务负责人与学界专家围绕网络虚假谣言、同质化发文、AI低质内容等领域的安全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平台治理开放日活动现场
根据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截至2024年底,今日头条累计清理虚假谣言超过500万条,处罚涉造谣的账号超过4.7万个;平台累计拦截和处置涉嫌诈骗内容超200万条,禁封涉嫌诈骗账号178,507个,配合警方抓捕87人。
此外,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低质AI内容也成为平台内容治理的重中之重。据悉,2024年,今日头条对超过93万条低质AI内容进行了处理,处罚了近3万个利用AI批量发布虚假、低质内容或恶意抄袭、洗稿的账号。
AI谣言成本低廉、倍速传播
西藏日喀则地震期间,一张由AI生成的“儿童被废墟掩埋”的图片被大量传播,引起网友广泛关注;2024年10月,一则标题为“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监管局回应不交就罚145万”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后被警方发现是一家自媒体公司利用AI炮制而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陆洪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洪磊在活动现场指出,谣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形式,在AI技术的加持下,AI谣言能够实现分平台、分渠道、分时段、分媒介地定制化生成和发布,影响巨大。
在速度上,AI谣言由于其低廉的成本,短时间内便可以成倍率传播,辟谣难度大大增加;在结构上,AI谣言本身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强化的特点,彼此交叉、共振放大,加剧了AI幻觉,让AI谣言本身显得更加无懈可击。
陆洪磊还提到,AI谣言的传播力之所以如此强大,本质上遵循了“语境适宜+主体持续+情绪投射+治理困境”的传播链条。也就是说,AI谣言的传播需要适合谣言传播的网络语境,同时需要原始传播者、二级传播者、多级传播者和意见领袖在各个环节中的持续输出,加之它迎合或符合当下社会心理、个体心理产生的响应情绪投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 梁迎修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梁迎修建议提高惩罚力度。“如果说传播网络谣言付出的法律成本非常低,远远低于收益,即便你最后追究了他的责任,依然遏制不了网络谣言的编造和传播。”梁迎修说。
梁迎修还提出,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虚假谣言层出不穷,增加了甄别和治理难度,也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但也可以利用AI技术这项新工具,在谣言内容识别、路径追踪和自动化辟谣等方面“用魔法打败魔法”。
累计清理虚假谣言超过500万条
2月2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聚焦8项整治任务。在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方面,突出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强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打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等问题,规范AI类应用网络生态。
在今日头条这样一款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内容平台,又该如何区分AI生成的虚假信息和AI辅助的原创内容呢?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今日头条构建了一套严谨且智能的内容管理体系,依托先进的特定模型,能够精准识别平台上所有由 AI 手段生成的内容。此外,在识别的基础上,平台还会进一步综合考量此类内容的负面评价、举报量级等多维度特征,对存在潜在风险的 AI 生成内容进行人工审核,确保内容的质量与合规性。
对于虚假谣言信息,今日头条制定了严格且细致的处置标准。无论是借助 AI 技术编造的谣言,还是作者主观编造的不实内容,一经发布,平台会迅速启动严格的处罚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内容下架、账号限流等措施。同时,平台还会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阻断谣言的二次传播路径,维护平台的信息生态健康。
不仅如此,今日头条还建立了谣言库、权威信源库以及专业审核团队,并于2024年在发文下方增加权威媒体报道来源标签,在保障资讯真实性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客观视角。据相关负责人现场披露,2024年,今日头条累计清理虚假谣言超过500万条,处罚涉造谣的账号超过4.7万个;对超过93万条低质AI内容进行了打压,对近3万个利用AI批量发布虚假、低质内容或恶意抄袭、洗稿的账号进行了处罚。
“一方面要消灭假的信息,另一方面更要主动传播真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团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上述负责人说。
采写:南都记者王子黎 发自北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