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雁汝南个展“面对面”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揭幕
2月22日下午,艺术家童雁汝南的个展“面对面”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798第二空间揭幕。本次展览由前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馆馆长克里斯蒂娜·科鲁(Cristiana Collu)策展,系统地展现童雁汝南近年的作品100余件。
面孔是集体记忆的片段
肖像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意义表达手段,始终在探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策展人克里斯蒂娜·科鲁认为,童雁汝南的肖像画从来不是对相似性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哲学和现象学的探究:其中,主体并未完全展现自己,而是在其对捕捉的退缩和抵抗中被揭示出来。
展厅现场。
克里斯蒂娜·科鲁指出,童雁汝南以其激进的创作方法脱颖而出。在其简洁的肖像画中,他放弃了任何多余的细节,捕捉一种即时而又难以捉摸的存在形式。他的画布体现了捕捉肖像瞬间所必需的速度和果断。该图像远非脸部的忠实再现,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场域,主体在这里以线索、阴影、可能性的形式出现。
童雁汝南摆脱了肖像画的学院派传统,趋向于更为古老和精神的维度。他作品中的面孔既无叙事,也未显示身份;相反,它们是集体记忆的片段,是唤起共识的人物原型。在寻找本质的过程中,他诠释了一种当代情感,即人的面孔不是一种稳定的身份,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场域和转变的过程。
展厅现场。
克里斯蒂娜·科鲁认为,童雁汝南的肖像画,以其本质性和神秘性,体现了肖像作为他者和自我反思空间的理念。它提醒我们,面孔从来都不完全属于我们,也始终属于他者,每一个图像最终都是一种面对无形事物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肖像画不仅是一种艺术流派,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引导我们透过表面去观察隐藏的东西。
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地描绘一个可识别的主体;相反,它们似乎消解了主体本身,但又保留了可见的痕迹和回响。这种张力使艺术家的研究与卢西安·弗洛伊德 (Lucian Freud) 、马琳·杜马斯 (Marlene Dumas) 和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等现代和当代绘画的关键人物展开对话,他们都具备解构具象以揭示其内在张力的能力。在这些实践中,形象逐渐消解,让脸部的他者性浮现出其脆弱、黑暗、不可言说的一面。
展厅现场。
例如,弗洛伊德以其充满肉欲和野蛮的肖像画,揭示了人体作为生命物质,承受着肉体的负担。另一方面,马琳·杜马斯的作品则处于模糊的边缘,描绘那些在情感上消解的人物形象,如同身体或记忆的阴影。弗朗西斯·培根将这种消解发挥到了极致:他的面孔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人性化的,而是变形的、无声的呐喊,以及被痛苦和欲望扭曲的身体。同样地,童雁汝南的肖像画也不寻求建立一种稳定的身份,而是似乎在唤起主体中那种抵抗再现的东西,那种始终在逃避的东西。
接近于雕塑的绘画实践
在克里斯蒂娜·科鲁看来,童雁汝南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材质。他画作中浓密厚重的笔触,让人联想到黏土或蜡的形式,使其绘画实践更接近于雕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梅达多·罗索 (Medardo Rosso) 的比较尤其具有启发意义。罗索是十九世纪末最具创新精神的雕塑家之一,他探索了形式与消解之间的界限,创作了仿佛蒸发在光线中的蜡和石膏作品。他的雕塑并没有固定的人物形象,而是捕捉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在他的肖像画如《笑的女孩》或《瞧!孩子》中 ,人物脸部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幻象,仿佛在观者的注视中会逐渐消失。同样地,童雁汝南的绘画也不定义面部的轮廓,而是通过光线和物质暗示并塑造它们。
展厅现场。
这种绘画与雕塑之间、表面与体积之间的张力,引发了对艺术中物质意义的反思。绘画与雕塑一样,是一种涉及操纵物质的创造行为。在童雁汝南的创作中,绘画几乎成为一种二维的雕塑形式:面孔如浮雕一样从画布中浮现出来,由艺术家的手势塑造而成。绘画的这一造型特质指向一种将艺术视为有形的、物理性的过程,艺术家的手在其中切实可见。
物质从来不仅仅是一种支撑:它是意义显现的地方,是可见之物变得可感的地方。在童雁汝南的肖像画中,绘画材料同时是存在与缺席、身体与痕迹。绘画并不只是简单地表现脸部,而是塑造它,使其在转瞬即逝中清晰可见。
展厅现场。
这种物质性指向一种将艺术视为事件的观念,即艺术家的手势与材料抵抗之间的碰撞。在这些肖像画中,绘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空间,主体在其中同时出现又消散。这正是他画作如此有力的原因:它们不仅仅是图像,而是过程与运动。绘画与雕塑、可见与可触之间的联系提醒我们,艺术始终是一种完整的、涉及视觉和身体的感官体验。在童雁汝南的肖像画中,这种体验通过绘画的材质被放大,使得面部表情变得可触、鲜活、存在。
艺术家童雁汝南。
据悉,童雁汝南1977年生于九江,自幼学习中国传统书画,1996年考入中国美院油画系,2012年获博士学位,现生活工作在杭州。他坚持面对面的创作方式,模特包括德、意、瑞、比利时、沙特、巴西等国家元首,百位国家博物馆美术馆馆长,数十位罗斯柴尔德、洛可菲勒家族,宜家、历峰、卡地亚、法拉利、宾利、布加迪、AMG等企业领袖,数十位富豪榜成员,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行长,切尔斯魔兽、戚薇等明星、奥运冠军,加措活佛、麦家等文宗人士,方力钧、冷军等艺术家,塞尚、毕加索、马蒂斯、马约尔后代继承人,组成各城市博物馆的“名人墙”。
展览持续至4月15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