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8小时高铁 诱发经济舱综合征
医疗团队查探患者。 受访者供图
乘坐8小时高铁后,年仅34岁的青年女子竟突然出现剧烈胸痛、上腹痛,并一度晕厥,系严重的高致命性疾病—肺栓塞。近日,广东祈福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李小姐在从四川旅游返程的高铁上,因久坐诱发疾病生命危在旦夕。从急诊科到ICU,医护人员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拉锯战……
长途旅行后,两度出现心跳骤停
当日19时57分,李小姐和丈夫到达广州南站,起身后不久,李小姐突然出现剧烈胸痛、上腹痛,并一度晕厥。李小姐丈夫立即呼叫120。外院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发现她面色紫绀,指脉氧饱和度仅为70%(正常值为95%~100%),情况十分危急。心电图检查后,医护人员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医护人员迅速与家属协商,直接将李小姐送往具备更完善抢救设备和专业团队的祈福医院。
然而,病魔并未给医护人员太多时间。在转运过程中,李小姐的心跳和呼吸突然停止,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持续心脏胸外按压,争分夺秒地将李小姐送往祈福医院急诊科。
20时40分,李小姐被推入急诊科,此时她已无自主心跳和呼吸,全身皮肤冰冷,面唇紫绀,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生命体征消失。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赖幸桦立即开通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组织医护接手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并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机械通气,静脉用药抢救治疗。
经过14分钟紧张抢救,李小姐于20点54分恢复自主心律,血氧饱和度升至88%。然而,病魔并未轻易退却。21点12分,李小姐的心跳再次停止!医护人员再次进行心脏胸外按压及药物复苏,并请ICU、心内科、呼吸内科相关专科专家联合会诊。6分钟后,李小姐成功恢复自主心律且维持稳定。随后,她被护送至放射科进行肺动脉CTA等检查,明确诊断为高危急性肺栓塞。
赖幸桦表示:“肺栓塞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死亡率极高。急诊科的抢救只是第一步,后续在ICU治疗才是真正的考验。”
持续救援半个月,年轻患者转危为安
检查结果显示,李小姐双肺存在大面积肺栓塞,情况不容乐观。ICU主任刘云松和主治医师马雪琪立即制定了溶栓治疗和后备方案。
马雪琪回忆道:“李小姐转入ICU时仍处于深昏迷状态,GCS评分仅为3分(意识状态最差评分),我们立即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和脑保护治疗,并随即进行溶栓治疗。将溶栓药物注入体内,溶解堵塞肺动脉的血栓,恢复肺部血流,从而缓解急性缺氧状态,减轻右心负担。通过溶栓治疗,李小姐的氧合情况和循环状态逐渐改善。”
除了溶栓治疗,器官支持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经过ICU团队近半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李小姐的病情逐渐稳定,各项生命体征趋于正常,最终成功脱离生命危险。“看到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ICU马盛琴护士长感慨道。
科普
长途乘机、乘车 谨防坐以待“病”
据医生介绍,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并久坐不动,会显著增加肺栓塞风险。血栓通常起源于下肢深静脉,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马雪琪特别提醒,预防肺栓塞的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不动。对于长途出行的旅客,建议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哪怕是简单的伸展运动或在车厢内走动几分钟,都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有静脉曲张、肥胖、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格外注意。
此外,在长途旅行中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避免血液黏稠度过高。同时,穿着舒适的衣物和鞋子,避免过紧束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肺栓塞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一旦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经济舱综合征
“经济舱综合征”,又叫“下肢深静脉血栓”或“旅行血栓征”,它是指乘坐飞机经济舱的乘客,由于长时间坐在相对狭小的座位上不动,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发生凝固形成血栓,下飞机活动后血栓脱落,并随血流经右心室到达肺动脉,阻塞肺动脉,即医学上所说的“肺栓塞”,其后果轻者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等,重者可引起猝死。
“经济舱综合征”并不罕见,也不是坐飞机经济舱所特有。无论是坐飞机还是火车、巴士、商务舱,甚至是在办公室里,只要是长时间坐着不动,都有可能发生。
旅途是静脉血栓的高发地。坐飞机或长途车最忌讳的是一上去就睡觉,坐着睡不仅没有有意识的肌肉活动,连无意识的肌肉收缩也会大大减少,再加上有些体位可以导致下肢主干静脉的压迫,因此更容易形成血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石嬿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