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河套“一区两园”白名单制度 实现“无感通关”
盛司潼
高锦民
李鉴墨
潘争艳
简慧敏
徐期林
张敏
黄熙
2月24日上午8时,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深圳会堂开幕。近500名深圳市政协委员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言献策、积极履职。
在首场“委员通道”环节,六位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盛司潼、高锦民、李鉴墨、潘争艳、简慧敏、徐期林围绕生物医药产业、中医药现代化、连接世界科技资源新路径、构建有为的儿童福利制度等维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生物医药
盛司潼
大力推进AI在生物医药产业融合
市政协常委、市知联会副会长、深圳华因康高通量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盛司潼认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已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前十位,但仍面临来自国内外激烈竞争,还存在着制约生物医药发展的问题:如仿制药多,创新药少;产业生态有待完善,质量有待提高等。
对此,他建议:大力推进AI在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通过创建生物医疗新产品使用场景,比如开放医疗机构对于创新药、创新器械的自主定价权,引入商业保险等方式,为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打通道通,让医疗机构、消费者敢用、愿意用创新药、创新器械。
此外,他还表示,鼓励、加强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合作,国际上有许多具有领先技术成果的初创公司,通过合作开发,收购等多种方式,将这些公司的研究成果引进来,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快缩短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医药
高锦民
重视并支持合成生物类
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
市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锦民表示,我国现有中医药管理法规和药食同源产品目录严重制约着滋补养生产业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中医各家经验积累大数据的中医AI正在成为新的诊疗方式,广州等地已率先批准设立了中医互联网医院,避免了传统中医师的人为诊疗失误。他认为,科技赋能中医药现代化,消灭亚健康将是未来极有前景的新质生产力。
他建议,深圳应大力扶持互联网中医院,让中医AI在防病治病领域造福群众,并大胆探索扩大药食同源中药材目录清单,扶持发展滋补养生产业,重视并支持合成生物类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鼓励生成生物技术与药食同源药材结合,开发具有独特功效的新型功能食品。
科技创新
李鉴墨
发挥国际名校校友资源优势
构建高效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市政协委员、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鉴墨表示,深圳要保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连接更多全球优质科技资源。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国际名校校友资源优势,构建高效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成为破解技术封锁、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
他建议,支持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国际名校校友科技社团,并打造全球科技合作平台,构建全球科技信息共享机制。
儿童保护
潘争艳
加强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和监护监督机制建设
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二级调研员潘争艳表示,要将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作为一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通过完善政府监护制度,建立儿童保护的三级预防体系,以守护未来。
她建议,加强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和监护监督机制建设,社区、学校等基层组织是侵害儿童权益个案的“吹哨人”,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发现存在儿童保护议题,能迅速采取有效的儿童保护行动。
通过普惠的儿童福利,使广大儿童能在良好的家庭监护下身心健康成长,积极构建有为的儿童福利制度以守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深港交流
简慧敏
研加快推动新皇岗口岸
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
作为兄弟城市,深港要主动协同发挥核心引擎功能,进一步深化紧密务实合作,力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简慧敏表示,在通关模式方面,借鉴深圳湾口岸“刷脸”通关经验,着力研究河套“一区两园”白名单制度,实现园区内科研人员自由进出“无感通关”。同时,加快推动新皇岗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在日后新建或重建的深港口岸探索更加便捷更有愉悦感的通关模式。
此外,她还提到,要在资本市场、药监制度、涉外法治、协同发展等方面加快机制对接的“软联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提出要促进深港交流的“心联通”。香港金管局正在推动香港转数快与内地跨境快速支付系统(IBPS)联网,便利港人北上跨境支付。深圳可率先利用该项政策,提供更利民便企的跨境金融服务。
艺术品交易
徐期林
设专项研究资金探索技术应用
打造全球艺术品交易“数字交通枢纽”
深圳正积极建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与国际顶级艺术品交易中心相比,目前存在交易市场透明度不足,信任体系缺失、鉴定体系不完善等不足。
市政协委员、广东南天司法鉴定所副所长徐期林认为,要真正提升深圳在艺术品交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让市场更透明、更可信、更规范则显得尤为重要。他建议深圳针对艺术品交易涉及的前沿鉴定技术、鉴定标准体系等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积极探索各类无损光谱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品交易中的应用;依托深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整合拍卖数据、艺术家指数、市场热度等信息,开发AI估值模型。利用区块链技术和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打造交易来源合法、鉴定数据准确、产权清晰、税务透明的艺术品溯源数据库,让深圳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数字交通枢纽”。
焦点
无陪护病房试点比例不到10%,市政协委员、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
大力建设无陪护病房
明确可试点的医院类型、专科病房
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在大会发言环节,市政协委员、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提到,截至2023年末,深圳159家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比例不到10%,建议深圳大力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
目前仍存在试点力度不大、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她指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达到138.09万人,预计2029年将达到149万人,占比达10.52%,深圳将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通过高质量建设无陪护病房,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质量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有效破解老龄、少子、空巢等人口结构形势下“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困境,实现老有颐养目标。
张敏提到,无陪护病房,即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也不需要家属自聘护工的一种医疗服务模式。深圳于2020年3月出台《高水平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2024年10月发布地方标准《医疗护理员评价规范》,在13家医院、46个病区试点,为推动“高质量建设无陪护病房”做出了积极探索。但相较于社会的迫切需求,深圳无陪护病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如推广试点力度不够大,缺少系统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政策,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医院159家,无陪护试点比例不到10%;配套体系不完善,缺少统一收费标准,费用未纳入医保体系,缺少长护险支持;全社会合作共建有待加强,商业保险对无陪护病房服务的覆盖率低,病房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发挥深圳科技优势
加强无陪护病房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
对此,她建议,进一步明确卫健、人社、医保、财政、民政等部门职责,将无陪护病房建设作为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老有颐养目标的重要任务,尽快研究明确可试点的医院类型、专科病房,加大建设推广力度,支持鼓励医院参与,促进无陪护病房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对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医院的财政投入,对病房设施设备改造提升、人员培训给予必要支持;完善无陪护病房住院流程和护理流程标准,及时告知接受无陪护病房服务人员风险并签订相应承诺书,确保责任归属清晰;充分发挥深圳科技优势,加强无陪护病房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老年患者健康监测、数据管理和服务跟踪的智能化支持,提升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接受度、体验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覆盖无陪护病房服务费用的专项保险产品,增加社会资金投入。
深圳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升迫在眉睫,民建市委员会常委黄熙:
依托前海、河套等平台
构建系统完备的涉外法规体系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深圳企业正通过出海寻求更好发展。与此同时,境外投资法律风险不断加大,以涉外知识产权为例,民建深圳市委员会常委黄熙提到,2023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共1173起,相较于2022年增长19.0%,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升迫在眉睫。黄熙指出,随着深圳企业加速“出海”,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激增,但当前服务水平和能力尚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就“借助企业‘出海’契机提升深圳涉外法律服务国际新能级,黄熙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深圳缺乏高层次涉外法律专才
相关政策未能覆盖重点领域
黄熙表示,经调研,深圳涉外法律服务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高层次涉外法律专才,涉外律师数量远远少于北京、上海,与深圳对外贸易体量严重不匹配。二是律所涉外服务能力有差距,与国际顶级律所相比,深圳律所在专业化程度、人才培养和全球网络覆盖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支持政策欠精准,当前围绕涉外法律服务的专项政策仍然欠缺,未能覆盖企业出海急需的应对制裁、出口货物扣押等重点领域。
吸引更多法律优才落户
联合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黄熙建议,深圳需统筹推进涉外法治“总布局”,全面加强顶层谋划,打造国际法律事务交往中心城市,建设国内涉外法治最佳实践地,高标准对接国际规则,依托前海、河套等平台,构建系统完备的涉外法规体系。
构建高端人才“核心圈”,黄熙建议深圳出台更多人才吸引政策,吸引更多法律优才落户。扩大法律服务“资源圈”,善用深圳本地头部律所+京沪“红圈律所”在深圳的分所资源,推动其在特定重点涉外领域开展法律服务产品研发。立足香港与深圳对国际商事争议的不同定位,联合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