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乌克兰女战俘,曝光被俄罗斯囚禁经历:电击酷刑、带头套洗澡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华网】【新华社】(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他们要求我必须赤裸上身穿过冰天雪地,每天站立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
距离俄乌冲突演变为真实的战争,至今已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而战争依然没有终止。
2月20日,《纽约邮报》披露了四名乌克兰女战俘在俄军战俘营中非人道的遭遇。
她们用颤抖的声音讲述着自己遭遇的种种悲惨,而“活下来”成了唯一的目标。
四人中年纪最小的才23岁,而年纪最大的已经53岁,但酷刑平等地落在了每个人身上。
然而听到这些来自战场后方的声音,还有人在质疑,所谓的“残酷”只是单向的吗?
“梦魇”
23岁的斯尼扎娜在马里乌波尔钢铁厂作战时被俘。
狱警用扩音器昼夜循环播放俄罗斯国歌,剥夺她的睡眠。
审讯中电击棍直接捅向她的腹部,电流窜遍全身。
更令人窒息的是“心理战”,俄方提供仅能维持生命的食物,并威胁“要让你慢慢饿死”。
五个月的关押后,她形容自己“瘦如骷髅,连眼泪都流干了”。
而在采访的镜头前,斯尼扎娜的气色确实看起来不太好,那段日子光是回忆起来都是种折磨。
32岁的瓦伦蒂娜曾是乌克兰战地军医,在马里乌波尔围城战中被俘。
她被辗转关押于四个监狱,经历了五个月的地狱生活。
俄军狱警用电线缠绕她的身体反复电击,理由仅仅是为了“取乐”。
电击刑具被频繁用于“审讯”,实际仅仅是为了满足施暴者扭曲的心理需求。
“电流穿透身体时,他们却在笑”,“我们不是战俘,是供他们发泄战争压力的活体沙包。”
审讯室里,她被迫保持扭曲姿势数小时,稍有松懈便遭殴打。
寒冬中,她和同伴被剥光衣物,赤身踏过刺骨雪地,弯腰穿过冰冷积水。
甚至她还被要求高唱俄罗斯国歌,“每一步都像刀割,但流泪只会招来更狠的毒打。”
每次仅有的5分钟洗澡时间必须全程佩戴黑色头套,连水流声都会引发看守的辱骂。
回忆这段经历时,她的眼神仍充满恐惧,瓦伦蒂娜至今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熬过来的。
53岁的拉里萨是和丈夫、儿子一同被捕的,但这并没有让她因此少受了一些“罪”。
作为乌克兰国民警卫队成员,她遭受的不仅是肉体折磨。
狱警会强迫女战俘戴头套洗澡,与男性混浴,赤身裸体在零下的环境中行走。
“我们像牲口一样被驱赶,连遮羞的权利都没有”,拉里萨对着镜头哽咽道。
每天12小时的站立惩罚让她的双腿肿胀溃烂,而狱警的拳脚则瞄准她最脆弱的部位。
同样53岁的基切连科也是与家人一同沦为战俘,成为俘虏后她再也没能和家人团聚。
狱警以“锻炼”为名,逼迫她在极寒中完成高强度动作,虚弱的身体只要稍显僵硬就被殴打。
拉里萨目睹了丈夫被单独拷问,儿子因绝食抗议被拖入禁闭室,之后他们便生死未卜。
最绝望时,她甚至恳求对方“杀了我吧”,但狱警只是冷笑着回应,“你的命属于俄罗斯。”
联合国调查显示,俄军至少设立 48 个拘留中心,系统性虐待战俘已成常态。
而乌克兰方面亦被指控虐俘,双方在仇恨中不断突破人性底线。
尽管《日内瓦公约》明文规定战俘待遇,但在这片焦土上,公约早已化作一纸空文......
“我们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公约第 13 条明确禁止 “侮辱性及有辱人格的待遇”。
第 14 条要求保障战俘基本卫生条件。
但据幸存者描述,拘押点内虱虫滋生,伤口感染率高达 90%。
去年8月库尔斯克冲突期间曝光的视频显示,乌军士兵疑似射杀已投降的俄军士兵。
俄媒此前曝光过乌军射杀手举白旗、用英语喊投降的俄士兵视频。
而西方雇佣兵自述虐杀俄战俘的聊天记录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俄乌双方互相指控对方违反战争法,舆论战愈演愈烈,炮火却仍旧丝毫没有熄灭的意思。
国际红十字会统计显示,自2022年2月至今,俄乌双方仅通过 19 次官方渠道交换战俘。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约1.3万名被俘人员处于“灰色地带”。
尽管俄外交部在去年11月就宣称已准备好交换630 名战俘,但实际操作中,女性及重伤战俘往往被排除在优先名单之外。
这种系统性的人道危机,暴露出现代战争中法律框架的脆弱性。
当冲突陷入僵局,战俘极易沦为报复工具与政治筹码。
战争的真正代价,最终全部由这些失去名字的个体承担。
四名女性中,有人因长期电击导致神经永久损伤,有人因冻伤失去三根脚趾。
当镜头聚焦在这四名女性布满淤青的脸庞时,战争最荒诞的悖论显露无疑。
她们既是施暴链条中的受害者,也可能曾是本国军队暴力行为的见证者。
这场持续三年的拉锯战没有赢家,唯有数十万像她们一样被战争机器碾碎灵魂的普通人,在无尽的黑暗中等待救赎。
正如其中一名战俘的控诉,“我们活下来了,但身体里的一部分永远死在了那个冬天。”
在庆幸自己生在和平的国家的同时,一句“世界和平”应该是所有普通民众的愿望。
结语
“我们不是士兵,只是想要活下去的普通人”,瓦伦蒂娜的控诉,道尽了战争最深的悲剧。
当特朗普“结束战争”的承诺落空,当炮火仍在撕裂东欧平原。
这些女性的伤痕成为血色警示,“战争从无赢家,唯有和平能缝合文明的伤口”。
哪怕这些阐述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可信度存疑,战争的残酷性在任何时候都是毋庸置疑的。
只希望和平能够早日到来,不要再让更多无辜的普通人成为真正且唯一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中华网】【新华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