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县域重任在肩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守正创新,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众所周知,我国14亿多人口中,9亿多人常住在城镇,近5亿人在乡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迁。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导致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公共资源配置失衡,不仅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也制约了内需潜力的释放。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就是立足城乡融合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久前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则明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种种迹象显示,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正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
县域承担这样的重任理所当然。
一方面,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县域既具有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的能力,又具备辐射带动乡村发展的条件。近年来,随着各地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县域的区位优势还在进一步凸显。县域经济发展得好,就可以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表现在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也在水涨船高。这些变化为城乡要素流动提供了平台,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县域将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点。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首先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畅通起来,这也是推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一环。
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不难,难就难在如何留得住、融得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应有之义,同时要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确保进城农民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此外,还要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
产业强,则县域强。县域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广东为例,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布局建设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成10个千亿元级、20个数百亿元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广东省县域经济因此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事实证明,基于县域的维度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也能够在更深程度上把城乡的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把握好方向,也需要耐心。展望未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