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观察丨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两个“不允许”,背后有何考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再次聚焦“三农”。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全文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安排部署粮食安全工作,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内容首次被提出。此外,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等内容,也引发关注。
▲2月23日,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卿头镇曾家营村,村民紧抓农时正在使用绞盘式节水设备进行小麦喷灌图据视觉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如今国际形势等不稳定因素日趋复杂,把粮食安全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外,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成为农业生产的帮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普及过程,要真的让农民感觉到对农业生产具有实际帮助。
三分之一内容强调: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部分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内容也被摆在了首要位置。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该部分内容共讲了九个方面,这就为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
今年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解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在“藏粮于地”方面,要持续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作物生长周期等,设置必要的过渡期。保护耕地还要注重提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
▲2月18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北贾村的农民正紧抓农时加大小麦春管力度 图据视觉中国
一些网友表示,感觉现在日常“不愁吃喝”,为何中央一号文件还在用大量的内容安排部署粮食安全问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本身就是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而粮食安全是底线。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但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受气候、水资源、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和风险仍然存在,且粮食产量爬坡难、滑坡易,不能因连续丰收而掉以轻心。
“粮食生产数量滑坡很容易,但是爬坡比较难,一旦掉下来再想涨回去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李国祥表示,现在国际环境也相对复杂,很多国家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粮食进口困难、食品涨价的情况。“虽然现在我们日常感觉是不愁吃喝,最近几年的粮食生产情况较好,但还是应该保持粮食生产的主动权,具有‘危机意识’,因此此次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大篇幅强调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是理所当然的。”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提出,在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方面,特别提到了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
李国祥对此表示,最近两年肉牛、奶牛产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这项内容,通过一系列调控,缓解现在部分农民养牛赔钱的情况,或许不能达到更早之前的盈利程度,但是不能够让农民养牛赔钱。如果养牛赔钱的情况持续太久,对牛肉生产本身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最后不仅养牛的农民吃亏,其他的老百姓也一样会吃亏。
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村如何利用?
在“藏粮于技”方面,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中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及农业新质生产力。
《意见》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金文成表示,要把握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要构建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我们的自主创新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湖北省襄阳市张家集镇,一架植保无人机在麦地里来回穿梭播洒农药进行田间除草 图据IC photo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解读,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智慧农业。
李国祥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近些年随着科技进步,很多智慧农业技术得到了发展,例如无人机浇灌、育种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智慧农业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能做一些只好看不好用或者是难以普及应用的技术,好的智慧农业技术,是能够带动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好的变化的。”
李国祥说,人工智能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应用需要因地制宜,“例如,现在一些地方可以使用手机遥控给作物浇水。事实上,如果是运用在花卉、高端水果等附加值高的作物上就值得应用,但是如果种植玉米或者小麦,那投入到这个自动灌溉系统上的费用可能比农作物的价格还高,那就没有实际意义。”
近期备受关注的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成为农业生产的帮手?对此,李国祥表示,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普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可以参与其中,要让农民感觉到对农业生产具有实际帮助,例如一些农业知识就可通过DeepSeek来进行解答。
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宅基地等引关注
专家:“新农人”可通过在农村租房稳定发展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部分中提到要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特别是“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引发网友关注。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其实在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发文《关于严格遵守“八不准”要求 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通知》,其中就明确要求,严禁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和违规搞合作建房,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和住房,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违法建造和违法购买的住房登记发证,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此外,不得以所谓的“特殊资格权”、村民决议等变相给回乡退休干部等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配宅基地建房。
金文成说,“宅基地”就是农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但是在宅基地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守住红线和底线。“城里人下乡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个口子也不能开,这样的底线要守住。
“现在有一些人希望去农村发展,成为‘新农人’,可能会有一些人担心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等,会动摇他们去农村发展的信心,让这些‘新农人’觉得没有一个稳定的落脚点。”李国祥说,这样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现在很多农村居民都因为进城务工等原因,有闲置或空置的房子,“新农人”可以通过出租等方式稳定地在农村居住,这样不仅不会给农村宅基地的稳定带来冲击,同时也能够给外出的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编辑郭宇 责编 李彬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