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机器人交警”擅自上路,别把创新搞成“添堵”
技术测试的现实需求当然应该被看见,但企业切忌盲目追求“眼球效应”而忽视社会责任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北京海淀区五道口路口出现了山寨版的“机器人交警”指挥交通。据新京报记者从交管部门了解到,该机器人并非警方部署,当天已有民警到场处置,对该机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警告和劝离,要求其测试需在封闭场所内进行,不得影响道路交通秩序。
↑图据新京报
春晚刚带火的人形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化到可以上路指挥交通了?相关视频显示,机器人站在路口,根据信号灯的变化指引行人过马路,吸引了大量路人围观拍照,路口通行状况反而更加拥堵。
而这些身披荧光马甲的机器人,并非交管部门部署,实为某企业未经报备的测试行为。此事从头到尾,更像是一场对公共秩序和安全缺乏考量的“博眼球”行为。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类似人形机器人这样的前沿科技产品,开始进入到公共领域。像前不久在深圳,就有人形机器人穿着警察同款工作马甲在街头“巡逻”,身旁还有民警陪伴。
不管是指挥交通,还是街头巡逻,机器人替代人力执行一些简单任务,这本身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的标志。就像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应用一样,科技产品从被发明出来,到进入大规模应用,中间当然要经过大量的实地测试,要在现实生活的复杂场景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所以,对于研发企业来说,技术测试的现实需求当然应该被看见。
问题在于,企业在进行技术测试时,应该将公共秩序和安全放在首位,尽量选择封闭或受控的场所进行。如果非要选择公共场所,理当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备,征得同意后再进行测试。毕竟,现实环境比较复杂,再智能化的机器人,也未必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如果相关企业没有提前报批,就贸然在人流密集的路口测试,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指挥交通的机器人可能变成加剧拥堵的源头,影响了通行秩序。而且对企业来说,围观拥堵的现场情况,可能也无法为测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由此不免让人质疑,让人形机器人穿着马甲冒充“正规军”,到底是真心测试,还是为了制造噱头?如果只是想博眼球,这样的“创新”探索不仅无益于技术进步,还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鼓励科技创新,就要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包括为它们的一些测试需求提供场景上的保障,助力创新产品应用落地。而对企业来说,应遵守公共秩序和公众感受,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确保技术测试活动合法合规,切忌盲目追求“眼球效应”而忽视社会责任,把创新活动搞成“添乱”。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熊志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