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会热议AI与制造业融合,政协委员建言助力产业升级
在2025年深圳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深圳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杨浩勃提出多项建议,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杨浩勃指出,深圳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方面拥有诸多机遇,包括需求场景的增加、产业规模的递增以及产业链条的完整性。然而,仍面临产学研合作不足、产业链协作性差、生产设备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
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逐渐被多元化协作工厂替代
数据显示,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达到1700亿元。随着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增加,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将逐步被更为多元化的无人工厂、柔性工厂、机器人协作工厂替代。
他指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与新质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人工智能自身领域涉及的一些行业本身就是先进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如工业机器人、芯片制造等AI硬件制造。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完整,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2023年以来,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0%,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20%,形成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引领,元象科技、思谋科技、兔展智能和深信服等高成长性企业支撑,一大批初创型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但在调研中,杨浩勃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存在产学研严重不足,自主创新后继乏力。没有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造企业占比较高,制造业内部对于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创新性研究重视不足。缺乏大的头部企业,产业链协作性不足。生产设备使用周期短,设备智能化程度占比低。调研发现,制造业生产线使用周期低于5年的企业占比超过40%,而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超过60%,生产制造过程中测试和研发设备获得途径超过70%为自行采购。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完成度较低,调研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中,超过63%的企业中员工并未进行智能制造相关培训,员工整体智能化素质较低,智能制造意识匮乏。超过80%的企业尚未完成智能化改造,且其中有33.9%完全没有进行任何智能化改造,这部分企业明显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节奏。
对此,他建议:
引进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完善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制定融合工作方案,促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模式推广。鼓励和支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围绕工业母机、工业AI、机器人、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仪器仪表等产业共性技术聚集优势资源攻关突破。建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引、留、培机制,研究出台技术蓝领、应用型人才和科研人才多级人才评价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制造业。坚持“硬供给”与“软服务”相结合,全力以赴招优商稳好商,让优质龙头大企业引得来,让贡献在深圳的好企业留得住。从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手,吸引国内外领先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深圳设立总部,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氛围。积极挖掘一批发展潜力好、具有高成长性的本土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向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服务商转型推动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多维度全方位打造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产业生态
充分利用大湾区及前海深港合作区、南沙和横琴自贸区等有利条件,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将院校机构的初期智慧成果“引进来”,企业深度参与,促进创新技术落地。大力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服务型分支机构,鼓励技术服务溢出,努力培育一批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优化企业服务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政企服务平台建设,解决企业对产业扶持政策“后知后觉”的问题,实现政策和信息直达企业的精准匹配。
加大财政技改扶持资金对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支持力度,鼓励采购本地区企业生产的智能设施设备、工控软件,提升产品自动化生产能级。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联合、组建联盟等方式,对现有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机构进行整合,发挥人工智能企业优势,以制造业企业需求为牵引,使人工智能有效衔接制造业。针对全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搭建智能制造业的研究基地,集中投入人力与物力成本,推动人工智能与企业生产运营各环节融合,实现降本提效。
采写:南都记者陈荣梅 黄璐 吴灵珊
摄影:南都记者霍健斌 许松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