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吃不起饭了!日本米价每天疯涨,换算成人民币,已超每斤24元
日本的饮食文化一直受到中国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餐桌上,几乎离不开大米饭,不论是高级餐厅,还是连锁快餐店,米饭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于百姓来说极为重要的“主食”,日本人却快吃不起了,如今日本东京一袋五公斤大米标价5000日元。
折合成人民币为240元,约等于1斤的大米价格为24元,这只是普通的大米,并不是什么高端的有机米。
更奇怪的是,日本的米价实际已经上涨了将近一年,可根据日本报道的数据,他们每年生产的大米数量波动并不大,甚至还丰收了。
那么既然日本并不缺米,为什么米价还在一直上涨呢?
日本米价居高不下
在日本,大米是“自给率100%”的农产品,几乎不需要依靠进口,日本的老百姓随随便便就能买到实惠便宜的大米。
然而在近两年,日本大米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就在东京的超市,货架上5公斤装的大米标价5000日元,折成人民币差不多240元,每斤高达24元,这还只是最普通的大米
在日本的便利店,一个小小的饭团如今标价 250 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 12 块钱。
这价格相较去年翻了一番,对于每日都离不开饭团这类普通主食的日本人来说,它已逐渐超出了日常消费的舒适范围。
日本总务省数据表明,在 2024 年 10 月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中,大米类商品价格出现惊人涨幅,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暴涨了 58.9%,这样的增长幅度刷新了自 1971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
农林水产省的最新统计结果,着实令人震惊。
在 10 月份新米的批发价格攀升至每 60 公斤 23820 日元,若换算成人民币,这一数值约为 1116 元,进一步细算每斤的价格近乎达到 9 元。
即便涨到这个“天价”,超市里还是经常断货,贴着“暂时无货,进货待定”或“每人限购1份”的告示随处可见。
从8、9月开始,大米短缺和涨价的苗头就冒了出来,到了10月供应稍微缓和,但价格却像被钉死在了高位,怎么也回不去从前。
二、“米荒”带来的影响
大阪和京都的“米荒”十分严重,当地居民甚至得靠亲戚从外地寄米救急。
社交媒体上,“米价难民”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有人晒出两年前5公斤1580日元的大米如今涨到2980日元的账单。
更夸张的是二手交易平台上,未开封的大米成了硬通货,有人拿5公斤越光米换到了一些电器。
在便利店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过期便当回收量锐减了三成,打工族生活压力增大,实在舍不得将这些过期便当扔掉。
在他们眼中,这些以往被视作 “边角料” 的东西如今都成了宝贝,能省一点是一点。
大米涨价的连锁反应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波及了整个饮食链条。
居酒屋里的烤饭团从佐酒小菜变成了“奢侈品”,学校食堂干脆取消米饭改发面包,就连神社祭祀用的镜饼都开始偷工减料。
豆腐涨了18%,味噌汤涨了23%,啤酒厂也扛不住麦芽成本的压力开始提价。
日本家庭的生活方式被迫“降级”,从吃米饭转向面包和意大利面,连麦当劳都推出了“大米汉堡”,虽然被吐槽不过是饭团披了个西式马甲。
自然天气对农产品影响
这场“白饭危机”和日本近几年的极端天气脱不开干系。
2023年的酷暑天气让水稻品质下滑,2024年的台风和地震警报又给收成补了一刀。
农林水产省预计,2024年大米产量能达到683万吨,比去年的661万吨略有回升,但还是不够稳,另一边需求却在悄悄增加。
新冠疫情后,访日游客暴增,寿司和饭团的消费量跟着水涨船高,再加上年初灾害预报引发的囤货潮,市场一下子被挤爆了。
683万吨的产量理论上能盖住674万吨的年需求,可现实却是超市货架空空,价格像坐了火箭。
天气和游客当然会影响到大米的供求关系,但这不是米荒的主要原因。
毕竟游客吃的那点米也不至于把全国供应吃崩,真正的答案藏在日本几十年的农业政策和利益纠葛里。
二战以来的政策
二战后的日本,美国占领军带来了面粉和面包,大米的地位被撼动。
为了避免过剩,1970年起,日本政府推出了“减反政策”,硬性规定40%的水田必须休耕,农民改种其他作物还能拿补贴。
这政策一跑就是几十年,把大米产量活活“阉割”了,2018年虽然宣布废止,但惯性还在,2023年的产量还是比前一年少了10万吨。
农民算过账,种水稻利润薄得可怜,化肥、柴油、农药成本翻着跟头涨,卖米的钱还不够给拖拉机加油。
相比之下,改种土豆拿补贴更划算,谁还愿意种米?更关键的“操盘手”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
这个组织不只是帮农民卖粮那么简单,它掌控着从采购到销售的整条链子,还有自己的银行和政治团体,是日本政坛的重量级票仓。
农协的目标从来不是让日本人吃饱,而是保住本土农业的饭碗。
大米有个特点,不管价格涨跌,大家吃得都差不多,涨一倍不会少吃一半,跌一半也不会多吃一倍。
所以农协就通过减产来控价,产量少了价格自然高,农民还能腾出手干副业赚钱,这种逻辑听起来离谱,却在日本跑通了几十年。
开仓放粮21吨
今年各地闹“米荒”,大阪府知事喊着放储备粮,农林水产省却充耳不闻,他们的理由是,100万吨储备粮是防大灾用的,新米上市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21万吨的储备粮对于整个日本上亿的人口来说,也只不过是半个月的口粮。
更讽刺的是,政府还要求一年内回购同等数量,等于没解决根本问题。
日本每年还得按世贸规则进口几十万吨零关税大米,但这些米从不进超市,全被拿去做饲料或工业原料。
为了护住本土米价,进口米关税高达778%,泰国香米在日本卖得比本地米便宜,可没人敢放开进口,生怕砸了农协的招牌。
这场持续400多天的危机,撕开了日本经济的遮羞布。
从僵化的减反政策到农协的控价游戏,从老龄化的农村到失控的资本,每一粒暴涨的大米都在敲打着“失去的三十年”的历史。
当中国把“吃不起茶叶蛋”变成笑话时,日本却把“吃不起大米”变成了现实。
日本需要的或许不是21万吨储备粮的临时输血,而是一场从根上动刀的变革。
参考资料:米价暴涨 一斤合9元人民币 日本大米为何“买不着”“吃不起”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斤大米24元!日本计划投放投放储备米,方案下周公布 光明网
大米价格平均上涨80%,日本政府终于绷不住了 观察者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