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值得期待的舞剧盘点来了!哪一部是你的“心头好”
中国舞剧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现象级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
这些舞剧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魅力,还通过现代舞蹈语言和创新编排,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现代艺术的探索,这些作品都值得期待。
那么,2025年有哪些舞剧佳作继续巡演,又有哪些新作值得期待?南都娱乐为你盘点了这份舞剧清单,看看哪一部是你的“心头好”!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通过舞蹈艺术展现国宝风采和非遗技艺的现代舞台艺术作品。该剧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来源,通过舞蹈、音乐、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尽魅力。
该剧由韩真和周莉亚共同执导,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出的一部重要作品。《只此青绿》以“诗剧”为体裁,不强调戏剧中的冲突与对立,而是更像宋代的山水和诗词,采用“散点式”的结构和诗化的舞蹈语言,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全剧分为多个篇章,如“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通过这些篇章,观众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穿梭于古今之间,感受《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
舞蹈设计独具匠心,演员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展现了《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画卷。其中,“青绿腰”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演员们通过柔美的身段和灵动的步法,将画中的青绿色彩转化为舞台上的视觉冲击力。此外,舞剧还融入了多种传统工艺技法,如养蚕、缫丝、制笔、篆刻等,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舞剧的舞台设计以宋代的美学风格为主,结合现代舞台技术,营造出虚与实的梦境效果。灯光、布景和道具的设计都力求还原宋代的审美意趣,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音乐方面,作曲吕亮在创作过程中注重韵律的传承与创新,为舞剧增添了一份古典韵味。
自2021年首演以来,《只此青绿》在全国范围内巡演数百场,受到了广泛好评。该剧不仅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还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成为展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创作文化自信的重要作品。
此外,该剧还被改编成电影,并于2024年国庆档上映,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民族舞剧《红楼梦》
民族舞剧《红楼梦》是江苏大剧院原创的一部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为题材的舞剧作品。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迅速成为现象级爆款,每场演出一票难求,受到广泛好评。
该剧由青年舞蹈艺术家黎星和青年导演李超共同执导,江苏大剧院出品。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为主线,精选原著中的重要情节,采用传统章回体小说叙事方式,通过现代审美和创新表达,将经典文学作品重新演绎。融合了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舞台设计、灯光、服饰等元素均体现了中式美学的精髓。例如,舞台背景采用中国水墨画虚实相生的创作理念,灯光设计则运用流光浮云、珠帘金屏等手法,营造出大梦一场、虚实之间的氛围。
叙事结构以十二个独立又串联成篇的舞段组成全剧,包括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和归彼大荒等章节,每个章节都独立成篇,又与整体故事相辅相成。
自2021年首演以来,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在全国巡演超过170场,场场爆满,深受观众喜爱。该剧不仅在国内巡演,还走出国门,在新加坡等地进行了国际巡演,进一步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该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还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赵氏孤儿》
舞剧《赵氏孤儿》是一部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案》的大型民族舞剧,由一级导演李世博执导,作曲家罗小坚作曲,编剧许锐编剧。该剧自2015年首演以来,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观众的喜爱。
舞剧《赵氏孤儿》在“舞中有剧,剧中舞”的创作理念下,通过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将剧情与舞蹈完美结合。舞剧分为《托孤》《救孤》《成长》《复仇》四幕,每幕都通过舞蹈语言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舞。剧的音乐由罗小坚创作,结合了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元素,配以简练抽象的舞美设计,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情感张力。
在《赵氏孤儿》中饰演程婴一角的胡阳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首席舞蹈家,他以其精湛的剑舞技巧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特别是程婴与屠岸贾之间的对立,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传达出深刻的矛盾和冲突。
舞剧《赵氏孤儿》自首演以来,多次在全国各地巡演,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2019年5月22日至23日,该剧在韩国首尔演出,引起了热烈反响。2025年,该剧将首次来到深圳,与大湾区的观众见面。
《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芭蕾舞剧,自首演以来,已成为中国芭蕾艺术的里程碑之作。这部舞剧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贫苦农家女孩琼花在红军战士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乡下丫鬟成长为坚定革命战士的历程,展现了中国妇女坚韧不屈、英勇革命的精神风貌。
该剧通过芭蕾舞的形式,将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舞蹈相结合,塑造了穿足尖鞋、手持钢枪刀剑的女战士形象。舞剧中融入了民族斗笠舞、黎族舞蹈元素、传统戏曲对打技巧等,展现了古典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完美融合的艺术风格。舞剧分为多个场次,如“常青指路”“黎族少女舞”“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等,每个场次都通过舞蹈和音乐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斗争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
自首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已演出超过4000场,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舞台艺术精品之一。舞剧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还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成为中西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舞剧的成功也为“芭蕾民族化”提供了可行路径,推动了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
《红色娘子军》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革命历史的缩影。它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承了中国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舞蹈剧场《春之祭》
江苏大剧院的原创舞蹈剧场《春之祭》是一部以经典芭蕾舞剧《春之祭》为灵感,结合现代美学和东方视角,探索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作品。该剧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超李超李工作室联合制作,导演李超、编剧崔磊、舞美设计胡艳君等多位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
该剧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巴黎为背景,聚焦身在法国巴黎的艺术家群体,特别是徐悲鸿、林风眠等东方艺术家从西方学习现代艺术后,回到中国建立现代艺术体系的过程。
导演李超表示,《春之祭》旨在探讨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引用波德莱尔的观点,强调“现代性”的转瞬即逝和即兴偶成。舞美设计胡艳君则从“现代性”角度出发,选择三角形作为舞台元素,象征突破与对话,融入现代主义几何思维理念,展现舞蹈韵律与美感。
主演阵容包括魏征西、姜爱东、秦熙、王金格、李文鑫、宋玉龙、王钰、王昱薇等优秀青年舞者。姜爱东和宋玉龙不仅担任主演,还担任舞蹈编导,他们表示,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和语境来表现这一主题,会赋予《春之祭》更强的东方神韵。
《春之祭》的创排过程历时数月,剧组成员克服了诸多挑战,最终呈现出一部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首演当晚,观众反响热烈,舞者们将表演带入观众席,打破了观演的隔阂,使作品表达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敦煌归来》
胡沈员的舞剧《敦煌归来》是一部以晚唐时期敦煌“信使团”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关于家园与信念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由胡沈员担任总编导、制作人,通过现代舞的形式,展现了敦煌文化的美学与精神内涵,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胡沈员在创作《敦煌归来》时,深受敦煌壁画和历史故事的启发。他特别关注了莫高窟156窟《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从中汲取了灵感,将这一历史事件转化为舞台上的艺术表达。胡沈员表示,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重新认识敦煌,不仅仅停留在壁画上的神佛,而是关注那些创造这些壁画的人们及其背后的生活瞬间。
《敦煌归来》讲述了唐代信使团在高进达的带领下,历经九死一生的漫漫旅程,最终将敦煌的消息送回长安的故事。舞剧通过六个信使团成员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归途中所经历的生与死、信念与家国的情感纠葛。舞剧中没有大量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敦煌元素,而是通过现代舞的形式,强调人物情感的共情和历史背景的呈现。
胡沈员在创作中采用了现代舞的手法,结合了音乐、灯光和舞美设计,使整部舞剧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舞剧的结构也进行了创新,从倒叙的形式改为顺叙,使情节更加清晰,观众更容易理解。此外,舞剧中还融入了多种舞蹈形式,如朝鲜民族舞的“夜袭”段落,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自2024年8月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首演以来,《敦煌归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舞剧还入选了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项目,并获得了深圳市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敦煌归来》2.0版将于2025年开启全国巡演。这部作品不仅在深圳和上海等地进行了演出,还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巡演,进一步传播敦煌文化的魅力。
《英歌》
舞剧《英歌》是一部由广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以潮汕英歌舞为核心,融合了传统英歌舞、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展现了潮汕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该剧不仅保留了英歌舞的原始韵味,还赋予其新的时代感和审美价值,成为潮汕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舞剧以潮汕英歌舞为核心,通过现代舞台艺术手段进行创新性呈现。英歌舞的动作刚健雄浑、豪迈气概,舞者手持木棒,配合锣鼓的节奏,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内涵。
剧中融入了潮汕成年礼“出花园”、木雕、潮绣、铁枝木偶等非遗元素,通过当代青年因英歌棒“穿越时空”的故事,揭开了往事谜团,赋予英歌舞新的时代感和审美价值。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民族化表达,而是采用了民族、交响、现代音乐的表现方式,结合人声无词吟唱,增强了戏剧情绪。舞美设计简洁有效,开合有度,灯光璀璨,整体氛围感十足,服装质朴又传统精致,完美契合剧情内涵与戏境。
剧情以三封侨批为线索,分为“入境”“抉择”“归潮”三个主题,展现了潮汕人民对家族“根”与“路”的追求。通过年轻人走进父辈的历史,回望历史,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概。舞剧将数字科技与传统民俗相结合,拓宽了传统民俗表演的形态。
舞剧《英歌》将于2025年开启全国巡演,预计在多个城市上演60余场。巡演不仅展示了潮汕文化的魅力,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图:剧方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