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高洪昭:推动广州“中医药+”新业态发展
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杨晓彤 如何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推动广州“中医药+”新业态发展?
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市委委员、民盟广州市科技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高洪昭带来了《关于挖掘中医药宝库“钥匙”时代价值 激活中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提案》。其中提到,广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产业根基深厚,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新业态如中医药夜市、中医药美食等蓬勃兴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但目前广州的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距理想状态尚有较大差距,“中医药+”产业发展在内涵挖掘、产业规划、规范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面临挑战。
在他看来,当前中医药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未能有效转化为新业态的创意源泉;中医药文化与研学旅游产业融合创新不够,科技赋能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中医药+” 新业态发展缺乏系统、长远布局,产业链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不足,业态分布零散,产业规模较小,品牌建设滞后。此外,“中医药+”新业态蓬勃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但行业吸引力有限,年青一代参与兴趣和参与度较低,尤其是具备国际视野、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人才稀缺,制约其向高端、外向型发展。
为此,高洪昭建议,加大对中医药养生理论、养生方法、传统技艺的挖掘和梳理,引导老字号企业深挖历史底蕴,展示独特工艺与经典产品,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习俗传播,融入新业态产品与服务,延续文化血脉。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利用VR、AR等现代科技,在中医药夜市、大型美食餐厅打造沉浸式体验区,消费者佩戴设备就能穿越时空领略古代中医药炮制场景、感受经络穴位奥秘,配合现场实物展示与互动体验,极大提升文化感知度,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同时,规划领航,补齐产业体系短板。将中医药作为历史经典产业之一,锁定养生保健、中医药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重点领域,科学制定“中医药+”新业态发展长期规划,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品牌保护、工业遗产利用等多个方面推动产业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针对城市空间利用,建议组织城市规划、文化旅游等部门协同作业,结合城市功能分区与历史文化脉络,因地制宜打造中医药特色村落、小镇、景区。
此外,人才驱动,化解供需失衡矛盾。进一步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医产学研深度合作,培育既懂专业知识又擅新业态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鼓励项目单位建设成为传承基地,开展传习活动,实现中医药技艺和知识代际传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