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大代表肖霜:聚焦 “一老一小”,助力健康惠州发展
2025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心用情用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并对医疗、“一老一小”人口服务作出新部署。惠州市人大代表肖霜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对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有效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如何给予罕见病儿童更多关爱与支持,以及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筛查与专业诊疗工作等社会热点话题,深入调研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助力“健康惠州”建设。
探索基层医疗机构转型,破解“医养结合”难题
对老年人而言,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是保障他们安享晚年、拥有健康幸福生活的关键要素。作为一名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者,肖霜认为,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机构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且费用较高,亟须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具有普通养老机构无法短时间内提升的医疗资源优势,是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的理想载体。”肖霜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覆盖全国98%的城乡区域,具备贴近社区、服务便捷、成本可控的资源优势。惠州可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优势,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闲置用房或闲置用地,建设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设置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床位,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惠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0.7万,占比10.05%;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41.3万,占比6.83%。预计到2025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65万。据了解,惠州市约有100家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卫生院7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但仅有5家已建成“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对此,他建议通过整合资源、上下联动、优化服务内容、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推广、政策支持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功能。
首先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养老服务,争取有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建成“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在上下联动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可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合作,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坐诊、指导,同时联动社区开展养老服务活动。
在服务方面,增设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安宁疗护等特色养老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减少老人及其家属在不同医疗机构奔波。
此外,卫健部门可以组织定期开展基层医护人员参加养老服务培训,人社部门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康复师、营养师等专业人才加入基层养老服务队伍,教育部门可通过在卫生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医养结合相关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
关注青少年脊柱侧弯,搭建三级筛查防治网络
脊柱侧弯是青少年群体中常发的健康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达4%~5%,在惠州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
“目前,惠州的青少年脊柱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脊柱侧弯筛查和诊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提升空间。”肖霜表示,目前的筛查与诊疗均集中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且缺少成熟的筛查诊疗团队,惠州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诊疗工作未能实现全覆盖。
“按流行病学分析,惠州市每年约有3万中小学生疑似脊柱侧弯,其中包含约9000人为中重度脊柱侧弯患者;惠州市每年约有1000人需要进行脊柱侧弯系统治疗。”肖霜建议建立惠州市青少年脊柱侧弯诊疗联盟中心,搭建青少年脊柱侧弯三级筛查防治网络,及时、高效地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专项筛查、科学治疗和追踪管理,并以惠城区为试点,由国家级青少年脊柱侧凸预防与培训A类基地(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脊柱侧弯诊疗中心)作为试点牵头单位,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关爱罕见病儿童,建议成立惠州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
我国现有超过2000万罕见病患者,并且每年新增患者数量超过20万,这一特殊群体正面临着诊断难、治疗难等多重困境。肖霜介绍,罕见病多源于遗传,起病年龄早,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发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治疗手段有限且费用高昂,患者还常遭歧视。
他表示,惠州目前进行了儿童罕见病诊疗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罕见病诊疗经验及服务体系,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相对不集中、患者家庭负担重等问题,仍需要多部门联合打造高效诊疗服务体系,帮助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
肖霜建议分步推进体系建设,首先是由卫健部门为主导,以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系统罕见病专科为依托,联合其他已设有罕见病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组建成立惠州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打造罕见病诊疗体系,确保儿童罕见病得到及早诊疗、及早康复。其次由民政部门主导设立惠州市儿童罕见病免费筛查专项帮扶基金,主要用于惠州市罕见病儿童筛查。与此同时,卫健、民政、教育等部门建立健全罕见病儿童救助服务体系和关爱服务体系,开展联合行动与项目,确保罕见病患儿后续得到持续的救助及关爱。
“惠州正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罕见病儿童的需求和权益。”肖霜认为,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等举措,才能全方位保障罕见病儿童平等享受城市的各项服务与福利。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