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惠州锚定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今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群。
2月19日,惠州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最新出炉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如今,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正锚定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目标,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奋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随着一批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石化区已形成了从炼油到芳烃、乙烯,再到高端化学品和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从“油头”到“化尾”的华丽转身。
未来,惠州将如何推动石化产业迈入全球第一方阵?为此,南都记者对三位惠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了专访。
惠州市人大代表李轩:加强新工艺新材料研发能力,从源头上降低能耗
2025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惠州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7.9%,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一期提前竣工、惠州乙烯一期项目全面试产,中海壳牌研发中心启动建设。
2025年1月15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双双完成最终投资决策(FID),总投资约573亿元的两大项目开启全面建设。
当前,惠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3+7”产业园区,为惠州“2+1”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建设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加强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其中之一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推动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从全产业链推动研发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创新的联合体。”惠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宇新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程师李轩建议。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如何将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往绿色目标发展,李轩表示,第一点是要加强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能力,从源头上降低能源的消耗和碳的排放,还要优化工艺运行的参数,以及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材料;第二点是考虑研究如何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来直接生产新材料;第三点是积极思考研究如何利用绿电绿氢来生产现有的一些化学品。
惠州市人大代表王建兴: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型产业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点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
2025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重点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投产、二期转规核准,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二期加快建设、三期具备上报核准条件,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中海壳牌聚碳酸酯、中洞抽水蓄能电站、LNG接收站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博科轻烃一、二期等项目投产试产。瞄准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拓展产业链,推动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我从两个方面建议,一是从产业集群方面来看,以我们目前的电子信息跟石化能源新材料这两个产业为基础,深度融合未来的人工智能,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型产业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二是从政策支持方面来看,在营商环境、招商引资这一块,应该向更先进的城市,比如深圳跟广州这种大城市去对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万亿GDP做贡献。”惠州市人大代表、广东一纳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建兴建议。
惠州市政协委员章澄:推动惠州化工新材料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惠州市政协委员、惠州沪江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澄提出引入关键下游企业,助力产业园区降本减碳。
作为投资人,章澄对惠州在化工新材料建设方面的潜力持有积极的看法。他坚信,惠州已经拥有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章澄提到,惠州不仅拥有众多链主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在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一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化工新材料制造商,已经在惠州建立了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为惠州的化工新材料产业注入了活力。
章澄进一步指出,尽管惠州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他强调,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对于一个地区产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惠州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配套企业相对缺乏,这可能会限制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速度和效率。例如,在某些关键的原材料供应、精密加工和高端设备制造方面,惠州还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惠州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章澄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吸引和培育更多的下游配套企业。他提出,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相关企业落户惠州,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此外,章澄还建议,惠州可以利用其现有的企业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章澄认为,通过这些措施,惠州不仅能够巩固其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方 李晓慧 田飞 郭秋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