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系”两大将同日履新,十万亿金融央企有何人事信号
同一天的多份通报,涉及“中信系”麾下多家金融机构和多位“大将”,十万亿级中信集团的“调兵遣将”之术引来诸多信号解读。
2月20日,中信银行发布关于行长辞任的公告称,刘成因工作调整,辞去其所担任的执行董事、行长等职。同时,该行发布公告,董事会同意聘任芦苇为中信银行行长。
同一天,中信建投证券发布公告,董事长、执行董事王常青因到龄退休原因,向董事会提交辞职报告。中信建投当天又公告称,董事会同意提名刘成出任公司第三届董事长,相关议案需要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早在今年1月,刘成已被任命为中信建投党委书记。
这家金融央企多个核心板块密集换防,多位关键人物逐渐浮出水面。
“老将”芦苇的回归与起点
这次回归,是芦苇30年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1971年出生的芦苇现年54岁,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会计学硕士。他曾供职中信银行超过25年,也系内部一步一步成长培养的干部。1997年1月,芦苇加入中信银行,历任总行计划财务部(现财务会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资产负债部总经理,香港分行筹备组副组长,中信银行董事会秘书。
芦苇(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初,他南下深圳担任深圳分行行长,第二年升任中信银行副行长,并兼任深圳分行行长。对他而言,深圳是重要的“镀金”之地。
彼时,芦苇对民营经济活跃的大湾区颇有心得。他认为,在深圳这片民营企业、科创企业的沃土,银行正努力成为有温度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他认为应该畅通民营企业融资通道,全力纾困民营企业经营,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3年,芦苇由中信银行副行长身份跳转至中信信托担任总经理,第二年升任董事长,直到此番履新。
站在职场晋升视角看,这次回归也释放更多机遇。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芦苇的前任,包括原中信信托董事长刘正均和中信银行原行长方合英,现在都系中国中信集团副总经理,跻身“集团领导”之列。目前,方合英也兼任中信银行董事长。
中信银行是中信集团旗下最大的金融子公司。作为新的“当家人”,行长芦苇需面对业绩之考。今年1月,中信银行的业绩快报显示,去年该行营业总收入2136.46亿元,同比增长3.76%;实现归母净利润685.76亿元,同比增长2.33%。不良贷款率1.16%,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9.43%。资产总额95303.21亿元,逼近10万亿元大关。
相对稳健的数字背后,中信银行同样逃离不开来自同业市场竞争、息差收缩、中间收入减少、经济形势下的风险成本等诸多压力挑战。
券业“常青树”的谢幕
掌舵中信建投证券13年,王常青是这家头部券商的“常青树”。这次换帅公告,也标志着王常青正式身退。
“王常青带领管理团队和干部员工为推动中信建券建设中国一流投资银行付出艰辛努力,取得多方面进步。”中信建投在公告中如是致谢。
王常青(图片来自网络)
王常青于1963年6月出生,2005年11月加入中信建投证券,自2011年9月起担任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任,直至此次卸任。
但是,王常青的超龄服役一直受到争议。去年4月,中信建投曾发布一则公告显示,在实际上已“超期服役”约一年半的情况下,王常青再度当选董事长,任期至2027年4月结束。对此,有观点指,“中信建投董事长人选一直悬而未决,王常青不得不延时奋战在券商行业”。
王常青此前曾多次表态,着力打造一流投行,“建设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是指南针。
在中信建投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王常青在回答投资者时坦言,自恒大发生流动性危机以来,公司及时成立应急工作组,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做好风险处置工作。
“圈外人”刘成之考
接替王常青的刘成,同样是本次人事变动的关键密码。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他身上有两个标签:其一,他是中信系的新人,不属于内部培养成长的干部;其二,不是来自“券商圈”。
刘成(图片来自网络)
金融科班出身的刘成具有鲜明的“学者气质”。他于1967年12月出生,曾先后就读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此后又曾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并长期供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办公厅,具有丰富的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相关工作经验。
记者发现,刘成在2018年加入“中信系”之前,是国务院办公厅正局级秘书,与中信集团的央企背景颇为契合。
2018年4月,他出任中信银行监事长,2022年1月任中信银行常务副行长。2023年8月后,刘成接替方合英升任行长,同时担任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理事。
此番离任,中信银行董事会对他评价称,其“扎实推进战略规划实施,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强化风险合规管控”。
但是,从此番调动看,有业内分析指出,他在中信银行行长的身份直接“空降”中信建投,其过往履历也没有券商行业的从业经历。
净利润指标同样是他的压力测试。按照中信建投的三季报,前三季度(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143.15亿元,同比减少22.13%。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降24.4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减少。截至报告期末,中信建投总资产5547.4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2%。
近年来,证券行业并购重组成为新风口。不久前,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
对于这家头部券商的掌舵者而言,如何顺应政策风口主动改革,同样是“新官上任”之考。
谁来补位“信托一哥”
芦苇辞职后,中信信托董事长悬空。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目前中信信托的高级管理层并不多,包括涂一锴、戴家凯、田明明三位副总经理。
有媒体指,中信信托日前内部宣布副总经理涂一锴将出任总经理一职的消息。目前,其任职资格尚需监管部门核准。按照公开资料,涂一锴2002年4月参加工作并进入中信银行;2009年2月入职中信信托,历任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业务总监、副总经理、董秘等职务。
中信信托2024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中信信托营业收入53.79亿元,在51家信托公司中排名第一,净利润26.53亿元。作为参照,2023年中信信托营业总收入49.76亿元(合并利润表,下同)同比下降22.71%;实现净利润26.2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85%。这意味着“信托一哥”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局面有所扭转。
互为佐证的是,芦苇去年初曾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当前,信托行业正处于最近20年来最困难的转型阵痛期,传统业务发展承压,创新业务起步艰难,民营房地产、城投融资业务风险暴露,行业整体经营业绩下滑。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在经历了房地产业等调整过程后,信托行业普遍正在推进历史项目风险处置及业务转型。对于中信信托新的掌舵者来说,加速转型回归本源或是当下要义。
金融央企“二把手”是何来头
实际上,这次“中信系”重要板块一把手、二把手密集调换,或只是中信集团人事棋局的一次“预演”。
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除了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之外,“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副董事长、总经理张文武;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刘正均;执行董事、副总经理王国权;副总经理方合英和副总经理曾琪,其中多人为“60后”,并已经接近退休红线。
张文武(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目前这家金融央企的“二把手”,中国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的张文武是“70后”,他加入中信集团不足一年 。
1973年出生的张文武曾长期在国有大行任职,系工行内部一手培养和成长的高管,历练颇丰。他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全国首批特级管理会计师。曾任工商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副总经理,辽宁省分行副行长,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总行监事会办公室主任,总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等职。彼时,他还是“四大行最年轻的副行长”。2024年3月,他空降中信集团,出任总经理等职。他也是继工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曾琪调任中信集团后,第二位调任中信集团的工行“老将”。
记者还发现,从上述中信集团5名“高级管理人员”履历看,至少有3人是资深银行人。
从各大板块“一把手”的调整风向到总部的高管梯队,未来“中信系”的人事变动或将持续。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卢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