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出财力向经济产业聚焦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对于经济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全力支持,总体投入力度保持合理增长;对于民生事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总体投入力度略有增长。”在财政紧平衡的大背景下,今年广州市财政预算坚持怎样的编制思路?广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姚露给出了上述答案。
广州市两会期间,姚露接受了南方都市报专访。他介绍,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广州市财政运行紧平衡状态持续。如何优化支出结构,提质增效降本,增强造血能力,是财政服务广州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2025年将坚持稳中求进,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腾出财力向经济产业聚焦,加强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积极
2025年将坚持稳中求进,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腾出财力向经济产业聚焦,加强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保障,改善和保障民生。
2024年
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
民生类支出占比超七成
南都:请问,2024年广州财政收支情况如何?
姚露:受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利因素影响,广州市财政运行面临巨大压力。我们以大决心、大力气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益,全力克服收支矛盾困难,实现全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4.7亿元,增长0.5%,奋力实现财税收入正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77.4亿元,其中民生类支出占比超七成,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到位。
南都:您提到民生类支出占比超七成,请问重点投向了哪些领域?
姚露:2024年,市财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如市级财政投入236亿元支持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城镇新增就业超34万人;扎实做好住房保障,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超10万套;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低保标准提高至1,282元,发放各类救助金约13亿元,逾10万名低收入群众纳入分层分类救助保障。
投入49亿元支持推进文化体育强市建设。支持谋划打造“一城二都三中心”城市名片,支持改造提升荔湾湖永庆坊片区、陈家祠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支持举办广州电影产业博览交易会、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等活动,新增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统筹推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筹备工作。
投入156.3亿元支持推进健康广州建设。村卫生站医保定点和“一元钱看病”覆盖率达100%,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免排队”,就医无感支付签约人数超过150万人;支持整合组建新市疾控中心等,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等。
南都:产业兴,则城市兴。2024年广州市财政如何支持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
姚露:广州市财政全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着力夯实经济基础,持续激发经济向好活力。比如市级财政投入207.1亿元支持重点平台建设,投入110.3亿元支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投入63.2亿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投入18亿元支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是着力支持全面创新,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如市级财政投入83.3亿元支持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投入285.5亿元支持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投入16.8亿元支持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2025年
进一步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对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减
南都:2025年广州财政收支情况将如何,对民生领域有哪些保障?
姚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基调和工作要求,释放了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的信号,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决心。加上随着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红利,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为广州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发展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影响加深,新旧动能转换,仍对财政收入增收形成一定制约,同时重点领域增支需求较大,2025年全市财政收支“紧平衡”特征更加明显。
预计,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3亿元,增长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85.9亿元。
在收支紧平衡态势下,2025年广州将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对民生事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总体投入力度略有增长,围绕惠民生,以兜牢民生底线为基础,全力支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安排189.8亿元支持稳就业和“一老一幼”服务保障,安排249.4亿元支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安排142.8亿元支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南都:当前,广州正推动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广州市财政今年将如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姚露:2025年,市财政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拼经济,以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全力支持提升经济增长动能。
一是支持重大平台建设,安排211.2亿元支持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支持推进三大先行启动区和重点区块产业导入,促进港科大(广州)、南沙科学城、南方海洋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与南沙产业双向赋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引进布局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支持增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支持推动广州东部中心升级为省级平台,推动北部增长极建设成型起势,提升临空经济示范区、大湾区“绿能谷”等功能性平台承载力。
二是支持扩大有效需求,安排215.1亿元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支持大力提振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力度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打造“羊城消费新八景”城市消费IP;支持扩大有效投资,主动对接落实“两重”“两新”项目建设,用好新增债券额度政策,推动资金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尽快发挥实效;支持稳外资稳外贸和扩大对外开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三是支持科技产业融合。安排142.2亿元支持促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担“广东强芯”等重大工程,支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持纵深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培育工程,支持深化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支持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主引擎;支持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成名成品升级,新兴产业向星火燎原放大,未来产业拔节成长,支持全力推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8个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