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协同开发保护利用都市圈空间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这为常住人口超18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建好“中心型世界城市”进一步指明方向。
大城之治,规划引领。近年来,广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断提升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能级,去年陆续出台多部重磅规划,推动大城坚定主攻方向阔步前行。时值今年广州市“两会”召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向2035年,广州将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都市圈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形成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积极探索和科学谋划。
"圈"划未来
制造业发展要行稳致远,就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工业用地。
确保“地等项目”,促进优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以解决个案突破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
强化湾区核心引擎与区域发展引领力
南都:依托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广州如何引领都市圈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邓毛颖:广州要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引领湾区一体化。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服务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融合发展,引领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以广州都市圈同城化为带动,构建1小时同城一体化圈层、2小时协同发展圈层。
同时,通过支撑“黄金内湾”规划强化核心引擎作用,形成环湾城市和枢纽节点间高效联动的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围绕市“12218”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多元创业空间供给,服务港澳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并在南沙新区、狮子洋增长极谋划面向港澳更紧密合作的示范新片区。
当前,广州优化构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城市空间结构,要以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促进融湾向海发展,强化区域发展引领力。特别是支持南沙加强与横琴、前海、河套等平台联动,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用好南沙科学城、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等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推进船舶海工、邮轮游艇等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南都:广州要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如何重点谋划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邓毛颖:聚焦关键赛道,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编制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和促进政策,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明确海洋产业赛道和招商重点,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推进临港经济区和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南沙打造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
聚焦深海极地,推动海洋科研高效率转化。建好用好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以及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广东)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服务参与南海和极地等资源调查开发,争取在深海极地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完善央地协同科技产业创新体系,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平台。
聚焦重大项目,推动海洋资源高水平利用。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和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重大项目用海,推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编制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加快建设海洋数据中心。
护航重大平台实现“地等项目”
南都:广州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去年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是如何保障产业用地?
邓毛颖:2024年,广州获批新增建设用地44.69平方公里,77%位于4个重点平台。其中获批工业用地以12.01平方公里创新高,是过去10年平均值的1.7倍,有87%在园区内。
这离不开我们赋能增量,首创市区共享的“可招商土地库”,以“土地仓库+超市货架”模式可视化展现可招商土地资源,全力保障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南沙新区和狮子洋增长极等重大发展平台和成片连片产业园用地需求,变“按项目报批”为“按园区报批”,护航重点项目落地,确保“地等项目”,促进优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同时,激活存量,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工业上楼”,适当放宽工业建筑、物流建筑单倍计容的层高基准值。构建“大企业供地、中企业供楼、小微企业供房”的供给体系,按照“可租可售”方式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厂房”、产业保障房。
制造业发展要行稳致远,就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工业用地。为严格管控,广州2020年在全省率先划定621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至2024年底已稳增至626平方公里,总量更大,结构更优。
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
南都: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广州如何强化城市链接全球、交通支撑产业?
邓毛颖:我们要继续夯实国际枢纽港站运力、集货力等优势,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联通全球,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向空构建韧性高效的多机场体系,向海织密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向陆升级辐射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铁路网络,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完善国际旅客、跨境物流中转设施,强化与境外枢纽节点的战略合作和业务联系,通过多式联运促进物流全链条提质降本增效。
盘活枢纽周边用地引导产业集聚,形成空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枢纽发展集聚区,支撑“交通枢纽+货运物流+制造商贸”融合发展。推动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扩容提质,打造全球航空物流中心。推动南沙港与临港工业园、自贸试验区等联动,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推进铁路站及周边综合开发建设,围绕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枢纽打造“通道+枢纽+产业”的国家级物流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加快交通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育交通经济新业态。包括加快发展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探索低空空域管理,完善低空飞行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并构建“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推进地下交通与邮政快递业资源共享。
将个案突破转化成公共政策
南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24年11月和12月连续推出第五、第六批惠企利民措施,有哪些亮点成效?
邓毛颖:目前,我们累计出台六批共146条惠企利民措施,后两批更注重与前四批有效衔接,破解存量政策落实的堵点,不断将个案突破转化成公共政策、变政策宣讲为案例解读、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我们也收获诸多成绩,2024年度登记财产指标、建筑许可指标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第一,实现五连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