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大代表黄文辉: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示范集聚区
南都讯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惠州市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突破口和工作着力点。
市人大代表黄文辉
在惠州两会上,市人大代表黄文辉提出,聚焦东江湾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惠城)加速示范集聚区的建议。
惠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
据统计,截至目前,惠州全市有7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比增速157.38%;3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同比增速38.46%。
黄文辉调研发现,惠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布局分散,散落于“3+7”千亿级产业园和惠州各个区域,造成空间上的分散布局,不利于产业链网的形成,也无法获得产业聚集效应,布局分散导致产业“低小散”现象长期存在等原因,造成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的服务及科技产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也难以服务到位。
小企业无处安身,项目落地难成为痼疾。土地制约较为严重,绝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发展壮大时,急需相应的市政、高端人才配套的研发及生产的厂房空间。由于这些企业原始积累尚处于初级阶段,往往达不到如今的政府拿地标准,无能力征地,而具备了一定实力想征地时,土地资源紧缺、土地政策紧缩,解决用地指标难,安排好的地块更难。企业因土地问题,阻碍了发展进程。虽然有部分政府规划的加速器厂房,但空间也远远不够,这也导致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出阶段却无法及时落地生产,错过发展最佳机遇,最终被迫溢出到其他城市发展。同时,部分产业园税收等准入门槛过高,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难以入园或无地可用。
高端人才紧缺,营商环境仍需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是极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领军企业”的培育加速发展壮大过程中亟需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中更需一批高端专业人才,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惠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应用技能人才都较为缺乏,政府及企业现有政策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现有政策侧重于引进人才的薪酬补贴,缺乏对人才引进后持续配套工作、学习、家庭小孩教育、医疗等创新激励。同时,比对其他发达地区,惠州市营商环境还有亟待完善之处,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及时完善新规划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让企业人才留得住。
打造集聚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黄文辉建议,惠州设立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优化壮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构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以整体配套条件较为成熟的惠城区沿东江产业带规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地指标,制定《惠州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惠城)集聚区助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围绕软件信息、数字经济、汽车电子、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以集群效应配套加快推进惠州市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辐射东江湾千亿级产业园,以其形成沿东江湾产业东江两岸相互呼应,打造以沿东江湾江北、汝湖片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示范集聚区、“中韩”产业惠城起步区、省级高新区。
加快专业园区建设,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片区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重点引入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良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推进产业园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助推“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把70%以上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并划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地区域,在用地指标上向“专精特新”企业适度倾斜,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优先在集聚区供地;对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未达到政府拿地标准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联合多家具备专精特新资质的企业组团拿地,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可根据每家企业用地需求进行产权分割,并可适当放宽容积率要求,加快构建集聚发展协同发展。
围绕惠州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惠城)集聚区功能定位,依托惠城区产业空间资源充裕,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优势,释放着巨大的“磁吸力”,承接深莞“专精特新”企业外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专精特新”企业落户,不仅有利于加快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惠城)加速示范集聚区,而且为引进高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郭秋成 田飞 李晓慧 吴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