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哪吒2》配乐创作:中西方元素极致融合,勾勒角色情感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仍在不断创造历史,不仅于2月18日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还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中不断攀升,截至发稿时,暂以126亿元位列第8名。
一部里程碑式国产动画电影的诞生,离不开幕后团队对每个环节的匠心打磨、精益求精。其中,原创配乐是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从蒙古呼麦、侗族大歌、唢呐、箫、埙等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到交响乐、电子乐等现代编曲再创新,《哪吒2》的原创配乐极致融合中西方元素,从听觉层面为观众精准捕捉情感变化,细腻勾勒人物心理。
近日,南都娱乐专访《哪吒2》的三位配乐创作者:朱芸编、杨芮、阿鲲,揭秘配乐创作的幕后故事。三位均是业内独当一面的知名影视配乐创作者,此次为同一部电影集结,堪称“国家队”配置。为《哪吒2》创作配乐,“每一稿都是倾尽全力的尝试”。
朱芸编(左)、杨芮(中)、阿鲲(右)
朱芸编
天元鼎BGM适配度拉满,蒙古呼麦融入电子乐营造压迫感
“芸编,快归队了!”《哪吒2》配乐工作启动后,饺子导演第一时间给音乐制作人朱芸编发来了这样的消息。
早在《哪吒1》时,朱芸编就全权负责影片的配乐工作,他把民乐与西乐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让观众感受到既有东方委婉,又有西方宏大的音乐特色。这次在《哪吒2》中,朱芸编再次加入。
出身音乐世家,从小学习小提琴、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朱芸编,攻读电影配乐专业后,在民乐上持续发力与创新,形成鲜明的个人音乐特色。他为不少影视作品进行配乐、编曲,还拿下了不少专业的音乐奖项,擅长将民族音乐与现代编曲相结合,秉持做音乐就要做到民族与世界的极致融合。
此次为《哪吒2》配乐创作的构思,朱芸编特别向南都记者提到,他刻意在最后一场巅峰对决中巧妙融入了前作的旋律元素,意在唤醒观众的情怀,让经典的旋律在新的故事中得以延续。在与主创团队的沟通中,朱芸编发现《哪吒2》的哪吒人物性格更加丰富立体,不仅世界观得到了拓展,角色本身也经历了显著的蜕变——变得更有担当、更有复杂性。
为了精准捕捉并传达出哪吒这些细腻的情感变化,朱芸编在情感层面的配乐上,巧妙地采用了以弦乐作为核心,管乐作为打斗场景中心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在哪吒动作的配乐中还融入了京剧元素,锣鼓声的运用相较于前作更为频繁且精妙,为影片增添了更多传统文化的韵味。
同时,朱芸编在为影片创作配乐的过程中选择了大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依托画面场景进行延伸,给《哪吒2》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试听体验。
影片中天元鼎缓缓下沉的一幕,伴随着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背景音乐,令不少观众“瑟瑟发抖”,直呼“印象深刻”。在这一片段的配乐设计上,导演与朱芸编沟通,运用了“蒙古呼麦”这一独特的唱法。他告诉南都记者,天元鼎的配乐并不只是单一使用呼麦,而是变化了呼麦的旋律及唱法,并融入了低沉的梵音、不确定性的敲击乐与极具现代感的电子乐,才能使其营造出一种宏大、邪恶且立体的压迫感。
“唢呐一响,哪吒登场。”这一次在影片主旋律上,朱芸编大胆采用八支唢呐的乐器配置,将西乐团与民乐团进行了完美融合,给影片配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气势磅礴。
一开始,朱芸编对用八支唢呐的全新尝试还心存疑虑,会担心唢呐数量过多是否会导致声音过于嘈杂。录音完成后,环绕式的空间感与层次分明的试听效果,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
据朱芸编介绍,这八支唢呐是由高音、中音、低音三种不同类型的唢呐齐鸣,辅以电吉他等现代乐器创作而成。这一片段的旋律,也使哪吒登场的瞬间,以及最终大战的壮观场面,都伴随着震撼人心的音乐,将观众带入超燃的场面。
朱芸编也坦言,影片大战场景的音乐创作很有挑战性,如何在保持听觉冲击力的同时做到收放自如,是他与导演团队反复推敲的关键。“最后的大战打了十几分钟,真的不能用同一个类型的打斗音乐填补上去。怎么去收、怎么去放,这个真挺难的。”
为此,朱芸编挑选了不同音色以区分两大阵营,并在打斗音效上做出细致区分,以确保在长达十几分钟的大战场面中,音乐既能激发紧张感,又不至于让观众感到听觉疲劳。
相较于《哪吒1》,《哪吒2》在内容、格局乃至情感表达上都有了全新的探索与突破,朱芸编深知续作不容有失,压力也如影随形。朱芸编坦言,如何在摆脱前作影响的同时,保持作品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是创作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如何破题,关键在于与饺子导演的沟通。
“我跟饺子导演在讨论时,发现他理性的时候非常理性,感性的时候也非常感性,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会很重点性地去聊,每次开会的时间也不长。聊完后大家各去找灵感,再回来一起讨论是行还是不行。”朱芸编表示,饺子导演在管理团队上非常有效率,也会避免掉个人情绪,会很针对性地给予创作团队对于某一个片段的反馈。
朱芸编说,饺子导演有自己想要的一套方案,但他还是会让团队去尝试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可以给到他,“我们专业性的东西搭上画面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不过饺子导演常常会让我们再去想有没有再出彩一点、再精细一点的东西可以给到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碰撞出了不少火花。”
回看与哪吒同行的十年,朱芸编坦言自己的初心没有变,“因为热爱才会坚持做下去。这几年大家都成长了,包括我的音乐质感、用的方法也都成长了。现在为片子创作时,也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多思考一些,看看对方的思维有哪些优点是值得自己学习的。”朱芸编说。
杨芮
侗族大歌契合“宝莲盛开”, 音乐创作脑洞能有多大
“很幸运能参与到这个项目,哪吒票房好,现在也走出国门了,世界的观众能看到我们的片子,听到我们的声音,我非常开心。”在《哪吒2》票房破百亿元的当天,该片原创音乐作者杨芮向南都记者发出了感叹。
早在《哪吒1》时,杨芮就与导演有过音乐方面的深度探讨。当初正是他向饺子提议,可以用唢呐作为哪吒的代表音色。“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能够代表亦正亦邪气质的,唢呐是最佳选择。它高亢嘹亮、极具穿透力”。
学英语到跨专业成为音乐制作人的杨芮,对动画电影配乐有非常成熟和独到见解,此前他曾全权创作《大护法》《大理寺日志》等口碑作品,深度参与了电影《深海》音乐创作。
从接下《哪吒2》的创作需求开始,杨芮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给影片创作配乐。创作期间,杨芮经常干一会儿歇一会儿,等饺子导演反馈后调整修改,再继续创作新的内容,有时等回过神来已经是凌晨了,“基本上这一年大多数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的。”
在《哪吒2》中,一开场的“宝莲盛开”便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加上与画面浑然一体的侗族大歌配乐,浅浅吟唱又悠扬宛转且气势磅礴。杨芮介绍,饺子导演一开始的要求非常明确:在宝莲盛开的过程中,要让观众感受到这个片段非常的神圣与圣洁。在尝试了好几个版本之后,杨芮决定用女声合唱的方式来演绎这段主旋律,并配合一些有神圣感的金属打击乐器,以营造出圣洁的氛围。
确定好方向之后,杨芮开始寻找自己想要的声音,一开始他找了很多女生合唱团,但始终没有找到他心里最想要的声音。杨芮甚至还尝试录制了一些童声,不过还是跟影片所需要的氛围有些偏差。于是杨芮换了思路,计划把重心放到了少数民族合唱团的身上。
在了解过蒙古的长调、藏族的山歌、苗族的民歌后,杨芮把目标锁定到了侗族大歌的合唱形式上。在杨芮看来,侗族大歌的演唱音色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唱法,音色没有非常嘹亮,相对是有些内敛的,特点是能够模拟很多自然界的声音,加上合唱感非常强,所以非常贴近“宝莲盛开”的主题。
于是,杨芮二话不说跨越半个中国飞到了贵州贵阳,找到了侗族大歌合唱团录制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人声合唱。由于时间紧迫,在抵达贵阳的当天晚上他就到了贵州大学的排练室和合唱团开始了第一次摸底排练。
“其实当时心里也挺担心的,也怕大老远跑到这边来,万一音色等各方面不合适,那就尴尬了。但当我听到大家拿着谱子,开始演唱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这个悬着的心终于是放下了,确实就跟我当时创作的时候脑补的声音是一样的。”
杨芮说,“宝莲盛开”旋律的配器非常契合侗族大歌的演唱音色,明亮而内敛,圣洁又不失烟火气,最关键的是跟画面的匹配度也非常高。“我当时也是非常开心,心里想着这次确实能给饺子导演一个惊喜了。”
在哪吒、敖丙重塑肉身的片段中,杨芮也加入了设计的巧思,和团队尝试了很多种乐器来呈现出不同形象的哪吒。比如在可爱版哪吒上,杨芮用了小孩玩的钢片琴和捏脸的声音;用了竹笛、箫,非常有仙气地描绘英俊潇洒版的哪吒;用鼓来体现出高大威猛版的哪吒……
不过,杨芮也向南都记者直言,创作过程中每一稿被否定之后都“挺头疼的”。对他而言,每一稿都是倾尽全力的一次创作跟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革新自己、不断打磨,被否定了之后,还是要继续翻过一座新的大山。每一段重点的音乐和段落,都是需要反复打磨的。”
因为需要配合影片带来的震撼画面,杨芮也进一步在音乐体积和能量上,以及声音乐器的使用做了升级。他在创作时融合了更多交响乐、电子乐等元素,使音乐体积更庞大以配合画面的呈现。杨芮告诉南都记者,一个片段里能做到最精确的状态,能够不抢画面和剧情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饺子导演近乎完美的需求,每一个片段的配乐工作都是挑战。
“还吃,收你们来啦!”影片中,哪吒大战土拨鼠的片段也令观众惊喜连连。这一段不到2分钟的配乐,杨芮连改了八稿后才得以定稿。杨芮认为,土拨鼠能够抓到的特点有很多,比如很笨拙又很搞笑,身上又带有天然的“土著感”,但无论抓到哪一个特点,可能都会出现偏差和极端。
“配乐上如果过于可爱,一上来就告诉观众这是好人,那就错了,会提前露梗、露包袱。加上导演并不想在这里告诉大家,土拨鼠是好是坏,但它的设定确实非常可爱,画面已经给到了内容,又不能太过于渲染可爱,就废掉了两稿。”之后,杨芮在“笨拙感”上持续发力,乐器的选择上刻意融入了一些大西北的大三弦、手鼓、拇指琴等民族乐器,用上了长号的滑音,还加入了动物啼叫的埙声和鼓声,通过旋律设计和乐器的巧妙结合,制作出了既符合土拨鼠形象又具有中性情绪的音乐。
在东海龙王敖光出场音乐创作上,杨芮用弦乐和合唱加上箫,用以表达出敖光作为龙王一代枭雄的感受,在设计上既要有王者气但又不能太磅礴,既要体现出父爱又不能太轻柔。西海龙王敖闰是比较有心计又魅惑的一个女性角色,所以杨芮在这个角色的配乐设计上,用了女生的吟唱来体现出她千回百转的心计。
“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既要又要还要,一稿接着一稿。所以创作的过程就会比较艰难,是需要不断尝试、层层打磨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杨芮感慨地说。
不过也有比较意外的顺利,例如一开篇接近两分钟的“前情提要”,中式重彩水墨搭配宏大的音乐,便是杨芮同时向导演提交了三个版本,导演选择其中一版“一稿过”的惊喜。
回看和饺子导演合作的感触,杨芮坦言,饺子导演对音乐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饺子导演会时刻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避免团队犯艺术家的毛病。“饺子导演并不会给到我们具体的参考,而是逼着我们发挥出自己主观的创造欲望。总而言之,跟饺子导演合作也让我们提高了很多,也非常开心在这个过程中痛苦并快乐着。”
阿鲲
母子诀别钢琴曲“一稿过”,万妖高燃冲鼎只用三个音
“最后了,娘只想再抱抱你。”当殷夫人不顾孩子满身的尖刺,奋不顾身地最后一次拥抱哪吒,伴随钢琴曲响起,无数观众哭成了泪人。这首曲子的创作者阿鲲,第一次看片时也同样深深感动于这场母子诀别。当天在返程的出租车上,他灵感闪现,马上用手机写下一段初步构思的旋律。回到工作室后,他立刻用钢琴进行完善调整,然后发给饺子导演团队试听。
“没想到大家都觉得还挺不错的,最后这首曲子的旋律一个音都没改。”这是阿鲲为《哪吒2》创作的第一首曲子,也是他原本认为最有创作难度的一段音乐,彼时他甚至还没有跟饺子导演本人有过任何沟通,过程却顺利得出乎他的意料。
母子诀别之际,殷夫人回忆起哪吒小时候踢键子的场景,让阿鲲也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母亲引导学习钢琴的经历。于是,他最终选择以钢琴演绎这段流露母子深情的主题旋律,而后又加入女声吟唱,营造出摇篮曲般温暖美好氛围,从而更反衬出诀别的残酷,直戳观众泪点。接下来的转调交响乐融入,进一步推进与升华情绪。
虽然第一首曲子顺利地“一稿过”,但在其他曲目的创作中,阿鲲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哪吒与敖丙“合体”以灵珠版哪吒对战申正道的音乐,他就跟饺子导演进行了多番的探讨与修改。
“一开始我先是从哪吒收妖的角度去创作,但感觉不对,因为这段是敖丙/灵珠的脸。但改换成从敖丙的角度呈现,也觉得不太对,因为跳来跳去的又是哪吒的身体。”最后,在与导演团队沟通后,阿鲲将两人的特点进行融合——既有表现哪吒“天不怕地不怕”状态的跳动鼓点,又使用了代表敖丙的举止端正、彬彬有礼的音型,在音乐上也达到了两者合体的效果。
阿鲲和饺子同为四川人,“老乡交流起来特别愉快。我非常感谢饺子导演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与其说是提要求,不如说大家一同探索。”
除了为主角的重要情节配乐,阿鲲还贡献了配角申公豹的名场面音乐。在前作中作为反派出现的申公豹,在《哪吒2》中是惹人怜爱的悲情配角。陈塘关被屠城后,失去家人的他以一敌众、视死如归,塑造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申公豹是一个被大家误解的角色,要通过音乐的叙事性呈现出他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于是,在陈塘关沦陷时,阿鲲先是通过交响乐表现战斗的激烈,继而使用埙这一自带悲凉感的中国传统乐器,从音乐层面上对申公豹的命运作出了暗示。直到申公豹做出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决定,人声哼唱加入了进来,跟交响乐融合形成了一段挽歌式音乐,以此表现申公豹以一敌万、再无留恋的心境。
作为全剧高燃情节之一,“万妖冲鼎”的片段令人热血沸腾。此处的配乐,阿鲲却只选用了三个音,从迂回向上到难度陡增再到缓慢上升,层层递进,表现万妖齐心协力、殊死一搏的决心。“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方式。”阿鲲笑说。当敖光、敖丙终于冲鼎而出,他又将唢呐和交响曲相结合,“中西合璧”的阵势渲染了大决战即将到来的战斗氛围。
阿鲲曾为多部国产大片头部IP创作配乐,日常也会在社交平台分享音乐创作的想法。《哪吒2》上映后,许多网友都给他留言,分享自己听到配乐的感受,给予了他莫大的成就感。
过往他负责的多是真人电影的原创配乐,此次参与动画电影配乐,阿鲲认为两者存在一些相同之处。“我一直都希望用音乐描绘画面和故事,我不希望做那种特别没有画面感的音乐。如果大家走出电影院,再次听到我的音乐,可以回想起电影当中的画面,或是产生自己独特的共鸣和回忆,那我觉得这样的配乐作品就是成功的。”
采写:南都记者 林经武 钟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