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局长酒后驾车砸店伤人,是家务事更是公共事件
唯有让权力在每个维度都经得起阳光暴晒,才能真正守住人民公仆的价值底色
2月18日,网传“邢台任泽区一局长酒后砸店伤人”引发广泛关注,任泽区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经查,视频中男子为任泽经开区财政金融局局长杨某,涉事门店为其父母所有,由其弟及弟媳经营。2月17日晚,因家庭矛盾,杨某酒后驾车到门店,与弟媳争执冲突后砸坏店内物品。
目前,杨某已被停职,区纪委监委对其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对其涉嫌酒后驾车和毁坏物品等违法行为进行立案侦查。
局长,酒后开车,砸店伤人,当这些信息要素聚拢到一起,瞬间获得了大量关注,人们怀疑这名局长何以如此无法无天。调查组的调查补充了几个重要信息,也还原了大部分的事实真相。应该说,该局长在实施上述行为时,很大程度上也许不是以局长的公共身份,而更多是以哥哥的私人身份进行。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起家庭纠纷。然而,因为涉事者的特殊身份——局长,让事件性质在公众热议中变得不同。公职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代表着公权力的形象。杨某身为区上的一局之长,酒后驾车前往门店闹事砸店伤人,尽管被砸门店系其家人所有,打砸行为也因家庭矛盾引发,但这一行为被放大到聚光灯下,仍严重违背了公职人员应有的道德规范,有损公职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事实上,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以及监控视频记录的暴力场景,都已突破了家务事的范畴,已经触碰法律红线。酒驾行为威胁公共安全,毁坏财物、殴打他人都涉嫌违法犯罪,理应依法接受处罚。对于公职人员更应严格要求,而不是成为例外。
在摄像头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公职人员的失范行为随时可能被置于舆论放大镜下。这种全民监督的新常态,也倒逼着权力运行必须经受更严苛的法律约束和道德审视。
公职人员的行为不仅要在工作时间内受到约束,工作时间之外同样需要接受公众监督。公职人员下班后的身份转换,不是放纵自我的借口,比如局长头衔可能变成震慑亲属的武器,酒精麻痹的不仅是神经系统,更可能是公共权力与私人身份的界限。一旦角色混淆,便会陷入权力认知危机。公职人员不能因身在权力岗位而迷失自我,忘记在私人身份语境中的“我是谁”。
据当地通报,此次事件源于家庭矛盾,这也提醒公职人员需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与否,不仅影响个人生活,也会影响到工作和公众形象。公职人员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严格约束个人行为,做到言行一致、遵纪守法。
公职人员的每个社会角色,都肩负着公众期待。此次风波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指向公职人员监督体系的制度性补强需求。需要建立更细化的工作时间之外行为规范,将家风建设纳入廉政考核,培养公职人员对公职身份的敬畏心。
相关舆情发生后,当地随即对涉事局长停职并展开调查侦查,体现了对舆情的重视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唯有让行权者在每个维度都经得起阳光暴晒,才能真正守住人民公仆的价值底色。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舒圣祥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