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门,走出国门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建校114年的深圳小学根基深厚,却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
深圳小学创设“三公里文化半径”课程。
深圳小学全面普及科学教育。
深圳小学师生赴日本开展教育交流活动。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打破围墙的束缚,打开校园的边界,让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以城市为“活教材”。基于对这一教育趋势的前瞻性洞见,深圳小学以“做小事,成大器”这一凝练而深刻的校训为灵魂核心,大胆突破传统校园围墙的束缚,精心构筑起“学生走出去、资源导进来、社会共参与”的全域育人生态体系,创设了“三公里文化半径”课程,将中小学校园周边三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文化地标、公共设施、特色建筑等作为研学对象,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鲜活样例。
学生走出去:
用脚步丈量世界,以实践点亮求知之光
深圳小学以广阔世界为生动教材,朝着教育的未来诗意远航。学校别具匠心推出的“每周半天计划”,绝非流于形式的普通校外活动,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场景革新。学生们走进甘坑古镇,亲手触摸客家建筑那饱经岁月洗礼的历史纹理,在活字印刷的奇妙体验中与千年智慧对话;踏入人民公园,在霜降节气里细致观测,运用科学实验解开自然规律的神秘面纱;穿梭于东门老街,精心绘制城市文化地图,将沉淀的历史记忆转化为鲜活的学习素材。
每一次“走出去”,都化作跨学科学习的真实场景,道德与法治、美术、劳动、科学等多门学科在这里相互交融、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积极解决问题的探索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积极联动“三公里文化半径”研学联盟,携手20所成员校,共享丰富的城市资源,构建了全新的学习生态,让深圳的博物馆、科技馆、公园都摇身成为“没有围墙的教室”。学生们在洪湖公园深入探究污水处理的奥秘,在少科城拆解新能源汽车,探寻科技的神奇;在社区中担当月季科普员,传播知识的力量。
深圳小学与人民公园携手打破围墙,实现和谐共生,积极推动校外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在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合作共建,深圳小学获评“自然文化教育学校”,共同开启“三公里文化半径”的教育实践探索。通过建立连接通道,实现空间的互联互通,加强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衔接,让学校呈现出“公园里的学校,学校里的公园”这一全新样态,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深圳小学与日本野野市市的教育交流活动已持续40年,其间进行了多次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近年,深圳小学师生赴日本开展教育交流活动,学生们围绕“科技与未来”这一主题,参观京都铁道博物馆、大阪科学技术馆、大阪市下水道博物馆等,培养了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课堂的边界被无限拓宽,世间万物皆成为教育的宝贵资源,整个世界都成为学生们零距离学习的广阔天地,源源不断地催生着无限的创意灵感。深圳小学学生的“课堂”正在走出校门,走出国门。
深圳小学还与香港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签署姊妹学校协议。未来两地学子将携手合作,一起参加香港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的森林校园活动,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一起化身环保使者,探秘香港海洋公园,寻踪白海豚;一起参观香港立法会、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等百年报馆,了解香港的社会、历史和人文;一起参观香港科学馆,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一起走访港中大、港科大等知名高等学府,与前沿科技“亲密接触”;一起进入M+等世界级艺术馆,感受艺术文化的熏陶;一起坐叮叮车、乘天星小轮、搭山顶火车,从交通工具中感知香港历史变迁。另外,深圳小学与广东省环保教育示范基地——惠州绿色动力环保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未来,还有更多生动的环保教育实践等待“解锁”。
资源导进来:
打破壁垒,让社会力量赋能教育创新
“走出去”是打开眼界,“导进来”是沉淀内功。双管齐下,教育创新才能走深走实。
深圳小学历经百年沉淀,根基深厚,却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深圳小学引领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中华科技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在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上,深圳小学都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
深圳小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以及教师团队的打造。早在千禧年初期,便前瞻性地将科学列为一至六年级的核心必修课程,全面普及科学教育;更是首批面向三至六年级开设人工智能素养课、人工智能融合课,积极探索深受学生喜爱的“科学+”系列课程、创客教育、创客课程等。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采用两课连排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究时间。在多间科学实验室、VR实验室里,学生们尽情探索,享受学习的乐趣,收获知识与成长。近年来,学校开创的“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深小路径”成效显著,搭建起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教-学-评”一体化平台,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一是智能助“教”,打造AI全景课堂;二是智能助“学”,借助畅言智慧教育平台、学科知识图谱和学情大数据分析平台;三是智能助“评”,依托学生综合素养观测平台。
学校深知教育绝非单打独斗,而是一场多方协同的宏大交响。科学教育的诗意融合就此拉开帷幕。学校以“馆校结合科技教育基地”为重要支点,引入中国科技馆的流动展品,精心打造“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与人民公园共建“自然文化教育学校”,让月季园成为科学与教育诗意共生的美好家园;邀请非遗传承人、科技专家等各界精英走进校园,开发“品非遗之美”“人工智能启蒙”等特色课程,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知识领域的大门。
技术的融入更是让学习打破了边界的限制。50台VR设备构建起沉浸式实验室,学生们能够在这里“解剖”虚拟动植物、模拟化学反应,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的奇妙;在科创节上,3D校园建模、脑电波蜘蛛游戏、无人机竞技等精彩项目让科技触手可及。通过深圳小学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潜能课程+创新课程”四级体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将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教育生产力。
先行者的贡献:
双向互动中传递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建校114年来,深圳小学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在教育教学的广袤天地里,传承和发扬这座城市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
在深圳小学,学生的成长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向市民演示电磁炮原理,指导VR安全体验;公园里的“月季小讲师”用中英双语向游客传播生态知识;在科幻画展示中,国防坦克、太空移民等作品充分展现出少年们对未来的担当与思考。深圳小学学子怀着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投身于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奋勇行动。
尤为可贵的是,学校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将教育的能量反哺社会。家长志愿者深度参与课程开发,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社区老人走进校园,讲述那些珍贵的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学生创作的《海洋之心》科普剧登上市级舞台,呼吁大家关注环保。教育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构建起“学习-实践-分享-影响”的良性循环,让教育的温暖与力量在社会中广泛传递。
先行者的答卷:
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未来始于足下
深圳小学的实践有力地证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开校门、整合资源、促进社会协同、充分激活主体。经过一学期“每周半天计划”的实施,深圳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好评如潮,反馈表明孩子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在人民公园开设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以及在校园内外开展的科创活动等,吸引了超万名市民互动体验,VR安全课程更是被多地学校借鉴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课题成果影响广泛,成为“减负提质”的典型范例。
这座百年老校,正以教育先行者的姿态,深刻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最好的课堂在广阔天地之间、最深奥的学问蕴含于实践之中、最强的担当体现在少年的心中。当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每一颗怀揣梦想的“小种子”都必将茁壮成长,成为支撑未来的参天巨木。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陈书舫 陆岚 冯璨 陈智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