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半打磨8分钟“高光”动画师“滚出”炫酷场景
官网海报。
黑屋文化团队透露,在动作戏设计阶段,动画师需根据故事板先行真人演绎。
深圳洛克特视效团队的工作场景。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日5时,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累计票房(含预售)达123.58亿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而这背后,全国138家动画公司、超4000名动画人的“万鳞甲”式托举成为关键。
相较《哪吒1》时,《哪吒2》的参与公司数量实现翻倍。在这支庞大的制作队伍中,凝聚了多家深圳企业的努力,在名单中不仅可以看到知名的中国头部动画公司,如华强方特等,也有像深圳市黑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下称“黑屋文化”)、深圳市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洛克特视效团队”)等这样中小微公司的深度集结。近日,南都记者对话黑屋文化团队、洛克特视效团队,揭开这部“国漫天花板”背后的技术突围战。
揭 秘
宝安团队耗时1年 打造彩蛋篇最爽8秒
随着《哪吒2》上映,黑屋文化公司以联合制作公司的身份,列片尾字幕第四位,迅速进入公众视野。这家曾参与《哪吒之魔童降世》《深海》等爆款动画制作的深圳宝安企业,此次在《哪吒2》中担纲了高燃的“真假敖氏兄弟大战”、彩蛋及番外篇的核心制作。
“《哪吒1》取得了很好成绩,成为家喻户晓的IP,业内也对《哪吒2》寄予厚望,我们接到参与制作邀请时,当然是非常激动。”回忆起与可可豆动画的二次携手,黑屋文化CEO、导演蒙智慧坦言,《哪吒1》合作建立的信任是关键。2019年《哪吒1》收获49亿票房时,黑屋团队已承担过重要戏份的制作打磨。这种“背靠背作战”的默契,让《哪吒2》的合作洽谈几乎省略了试探环节。对于动画行业而言,续集制作往往面临更高的技术标准和更严苛的创作要求。蒙智慧透露,黑屋团队此次负责的8分钟高光戏份,包括126个镜头和200多个的特效量,实际制作周期长达两年半,涉及角色建模、场景搭建、动作设计等多个制作环节。尤其在真假龙王对决的云海战场,每一帧画面背后都是精密计算——为呈现流体特效的细腻质感,单是云层与龙鳞的交互效果就迭代了多个版本。而在彩蛋篇中无量仙翁被鹿童鹤童反复暴打的8秒画面,更是耗时一年打磨,也贡献了《哪吒2》最经典最解气的一幕。
“你们看到的挺多炫酷场景,最初是动画师在会议室地板上滚出来的。”团队揭开了独特的创作秘辛:在动作戏设计阶段,动画师需根据故事板先行真人演绎,有时导演饺子甚至开启“人力预演”的模式,使角色打斗既具武侠片的力量感,又保留了神话生物的奇幻张力。而面对云海、水雾等超写实特效的挑战,团队采取“技术模块化”攻坚策略,优化了角色与物理模拟的协同效率,最终在导演饺子“像素级”审核标准下,完成了兼具东方美学与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呈现。值得关注的是,制作期间团队还并行推进着其他3个CG项目,这种“多线作战”能力折射出国产动画工业化管理的进阶——项目高峰期,超过100名动画师、建模师、特效师在精密排期下协同作业。
完成多个高难度特效镜头“打样”龙岗企业连续投身主力视效
在同样是深圳工业大区的龙岗,也有一家企业因为连续两部《哪吒》的火爆而出圈。
“100亿票房的奇迹,不是4000名动画人孤独的征程,而是亿万观众用热爱汇聚成的星河。每一次购票入场,每一次欢笑与感动,都是这场光影盛宴的砖瓦。感谢我们一起托举起了这份闪耀的成绩……”2月15日凌晨,深圳市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聂华军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配图是凌晨时分电影院拥挤的人群。显然,对于《哪吒2》高歌猛进的票房,聂华军表现得很兴奋。
洛克特视效是连续两部《哪吒》的主力视效团队。早在《哪吒1》成为当年动画电影票房天花板时,洛克特视效就因为影片出色的视效而备受关注。近3年里,洛克特承担了《哪吒2》里最具挑战性的特效设计工作,完成了多个高难度特效镜头从0到1的“打样”。“能投身这部备受瞩目的续作,是团队多年技术沉淀的成果,每一步都倾注了无数心血。”聂华军说,《哪吒2》的特效镜头在体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突破。据介绍,相对于第一部,《哪吒2》整个故事更为宏大,特效镜头达1900多个,其特效质量难度是《哪吒1》的3倍-5倍,细节也更加讲究。以电影中西海龙王敖闰“裂空爪”使出后的特效为例,岩浆就做了8种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
从《哪吒1》到《哪吒2》,观众等了5年。而这5年,也是深圳龙岗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5年里,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影视动漫,正是这条产业走廊里的重要产业。除了是洛克特视效的创始人,聂华军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深港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的运营负责人。这个位于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里的影视制作基地,已经吸引了20多个知名团队入驻,业务覆盖影视后期各环节,产业链已现雏形。而在全龙岗,影视企业更是超过了200家。2024年,龙岗区还引入了上影(深圳·龙岗)IP全产业链基地和上影集团大湾区IP总部,进一步发力影视和IP产业。
利 好
宝安设专项资金激励创作 龙岗建“全域协拍”服务体系
19年前,中国首部全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震惊业界,一提起这部开创了中国三维动画先河的影片,就不得不提到其背后的制作团队——位于深圳的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这个数码媒体产业的“黄埔军校”为中国CG界培养了第一批核心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仍活跃在国内外知名CG圈中,蒙智慧就是其中之一。蒙智慧表示,宝安区虽然是传统的工业大区,但近年来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其中部分政策间接或直接涉及对游戏动画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这些政策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努力打造更多高质量的动画电影。他还特别提到,“宝安区还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我们有机会与同行切磋技艺、共享资源,共同推动动画电影行业的进步。”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宝安区已设立宣传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启动了2025年度的项目申报工作,重点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包括文学、美术、影视剧(包括短视频制作)等领域的创作等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原创内容制作和技术创新。而在最新发布的2025-2026年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中,宝安区锚定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目标,这对数字创意等领域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利好。
不久前,《深圳市龙岗区“有意思”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从方案可以看到,“探秘影视影像产业新片场”是龙岗打造“有意思”城区的关键举措。未来3年,龙岗将整合全区影视拍摄相关资源,建立“全域协拍”服务体系,并促进新技术赋能影视微短剧生产创作,打造资源对接、技术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影视微短剧抱团出海。此外,龙岗还将建设影视微短剧产业园区,搭建超高清虚拟摄影棚。串联影视园区打造影视参观和体验的旅游路线,组织全民参与剧本创作大赛,定期举办影视拍摄参观和“群演”体验活动。
“深圳有土壤有种子,中国动画行业的深圳基因会越来越多。”蒙智慧表示。
建 议
深圳转型需破“单向度”模式 将硬科技与软文化结合
孕育下一个“哪吒”,深圳做对了什么?深圳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爆款频出,从华强方特孕育的国民级动漫IP“熊出没”,到腾讯游戏缔造的“王者荣耀”现象,再到展现深圳文化力国际化水准的原创舞剧《咏春》,对武术文化、岭南文化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新符号。当人们漫步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斑驳工业遗迹与先锋艺术展陈之间,或在大芬油画村见证世界名画与市井烟火的神奇共生,便能触摸到深圳独特的文化肌理。
有观点认为,深圳作为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动漫产业已构筑起成熟的生态链。从创意萌芽期的剧本孵化到美术设计,从动画制作到衍生品开发,全产业链条环环相扣,持续释放出强大的规模效应与边际效益。在战略部署层面,深圳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新格局,将动漫产业纳入城市文化创新极核工程,相继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深耕数字内容、沉浸式娱乐、智能交互装备等前沿赛道,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等手段,为文化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生态系统。随着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迎来“焕新腾飞”,深圳正崛起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创新极”。
一直在关注《哪吒2》的城市经济学者刘晓博表示,深圳的转型需打破“单向度”发展模式,将硬科技优势与软文化结合。
深圳的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正处于“破茧期”,既需补齐基础教育的短板,更需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协同,释放文化杠杆的催化作用。若能在政策扶持、人才储备与内容创新上持续发力,深圳有望成为下一个“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全球标杆,重现类似《哪吒》的文化与经济共振效应。
深圳这座以华为、大疆等硬核科技企业为骨骼的“理工男”城市,正努力让科技的刚度与人文的柔性在交融中产生化学反应,值得期待。
——城市经济学者刘晓博
统筹:南都记者 潘莹瑜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颜鹏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