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胡国胜:建议广州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南都讯 记者杨晓彤 科技发展有赖于教育的支撑,如今,人工智能是科技变革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AI教育的话题也持续引发热议。自2022年起,人工智能就已作为通识课程在广州全市1-8年级铺开,但仍存在AI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为此,在2025年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带来《关于加快广州市全面推进中小学AI教育的建议》。他建议,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编写《广州人工智能课程标准(试行)》,进一步制定中小学AI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教学评价;拓宽招聘渠道,面向企业开放“AI教师特聘岗”等。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受访者供图)
现状:
广州2022年起已布局AI教育
但目前需面对三个方面的困难
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广州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承载地,自2022年起启动AI课程普及工作,截至2024年7月,全市已有1500所中小学在1-8年级开设AI通识课程,覆盖190万学生。课程要求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并纳入地方课程计划,总体而言,广州市在中小学AI教育方面布局较早,已探索出较好的经验。
然而,在广州,AI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仍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广州市下辖11区,各区之间学校的AI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距。中心城区学校硬件设施较为完善,郊区、农村以及薄弱学校的AI教育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最新的教学需求,一些学校电脑性能不足,难以运行复杂的AI软件和程序。”胡国胜说道。
此外,由于AI课程未被列入国家课程,也未纳入中、高考范围,大多学校依托信息科技课程来开展教学,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质量也参差不齐。胡国胜了解到,目前AI课程的容量偏少,不能满足AI教育教学需求,以初中为例,每学期只有6节课内容。部分学校AI课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生活缺乏连接,且趣味性不浓,不利于学生对AI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
一堂优质的AI课程,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引导。目前中小学AI教师仍以信息技术为主,但AI教育需要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尽管广州市面对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多轮“种子教师”的培训项目,但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并且,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AI教师更加匮乏。
建议:
设立专项基金向农村及薄弱学校拨款
拓宽AI教师的来源渠道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AI教育,胡国胜建议,组建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AI教育发展机制,制定《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计划》《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推进方案》。
另外,要深入市场调研,及时更新广州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使其跟上AI教育教学发展步伐。在教育经费方面,优化支出结构,设立“AI教育均衡化专项基金”,每年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拨款,确保其设备更新周期不超过2年,重点解决算力不足、软件卡顿等痛点。同时,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AI教育中来。
发挥在穗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中小学生有更多元的AI学习体验。胡国胜举例,可以由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在穗单位牵头将AI普及到中小学;鼓励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广州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参加沉浸式学习和体验。
进一步制定中小学AI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教学评价。邀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AI专家学者来穗探讨、编写《广州人工智能课程标准(试行)》,供广州市学校AI教师参考使用。此外,胡国胜还提到,将AI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AI创新实践”加分项,鼓励学生通过作品(如智能垃圾分类装置、AI助力养老小程序)参与评价。
拓宽AI教师的来源渠道,加强AI的教师供给。胡国胜建议,教育部门要定期组织信息科技、数学、物理等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实现向高水平AI教师转型。同时,要鼓励学校组织教师跨学科交流活动,让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师共同合作。此外,拓宽招聘渠道,面向企业开放“AI教师特聘岗”,允许企业工程师以兼职形式承担学校AI课程,按课时支付报酬并计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