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15年,广府庙会如何打造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2月18日,2025广府庙会正式落幕,短短7天内文艺展演、国潮非遗、美食体验等频频出圈,百余场活动吸引超过480万人次参与。据中国联通智慧大数据测算,广府庙会7天带动北京路商圈营收约3亿元。
自2011年首届广府庙会在城隍庙忠佑广场拉开帷幕,这一文化IP已经走过15个年头,活动范围从北京路步行街、五仙观延伸至各个街道、学校,展现形式也从线下走向“云上”,不仅唤醒了老广尘封的记忆,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广州越秀感受“中国年味”。
“15年走来,广府庙会这一文化IP的形成,得益于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认为,广府庙会的重要意义在于“连接”,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人与人、人与城市、线上和线下、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连接,通过深耕广府文化挖掘更多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潮流相结合,打造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广府民俗焕新彩
国潮非遗活态传承展新姿
每年临近元宵节,看着城隍庙忠佑广场前、北京路上一个个摊位逐渐热闹起来,广州人就知道,广府庙会要来了。15年来,不少老广已经将“逛庙会”作为度过元宵节的一种习惯。“每年元宵节我都会来逛广府庙会、看舞龙舞狮,感觉很有精气神。”广州市民陈女士说。
广府庙会打卡点吸引众多市民群众拍照。
专场民俗文化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美食展销是广府庙会的不变项目。以广府庙会的重头戏“非遗”为例,2011年“三雕一彩一绣”便在北京路骑楼下与市民见面了,但当时对于非遗板块的展示仍比较模糊。自第二届起,广府庙会专门设置“非遗区”,慢慢发展到北京路北段、中段、南段乃至整个北京路步行街,2018年非遗区游客人数首次超过美食区。
城隍庙忠佑广场展出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
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回忆道,首届广府庙会,年轻一辈基本上不认识榄雕,也不知道这是广州的。后来他参加了好几届广府庙会,不少市民群众从不了解广州榄雕,到能从风格上分清不同创作者的作品,还有一些市民每年都会来到展示区,展示自己在不同年份购买的榄雕。
在此过程中,非遗代表性项目也逐步与当代审美相结合,不断“上新”。2025广府庙会上,广州榄雕与年轻设计师合作开发“灵蛇献宝”;针灸(董氏奇穴针法)推出养生香囊福袋;广彩大师许恩福结合DeepSeek创作“蛇年如意至”作品……城隍庙忠佑广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北京路串珠成链,推出“非遗+市集+展览+打卡+体验”融合模式,1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货+线下体验”双线互动的形式,推动非遗与经济融合。
何愿飞期望,通过广府庙会搭建一座桥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表达形式相连接,让广府民俗焕发新彩。
大街小巷同欢庆
多种形式传好文化接力棒
广府庙会期间,不仅是北京路,越秀的文化场馆、产业园区、校园和大街小巷中,“五仙献穗”“羊城使者”“北帝信俗”“祠堂宴”等广府文化特色符号活动接连上演,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在互动中更紧密地连接。
正月十五一早,越秀区杨箕玉虚宫前已是人声鼎沸,北帝信俗盛典拉开序幕,十八路方阵集结千余名村民,从白发苍苍的八音老艺人到稚嫩的幼儿园萌娃,全年龄段携手并进,让非遗传承走进生活。
当天一大早吴女士便带着家人来看巡游,“改造后的杨箕村,既现代化又保留了传统,让年轻人能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杨箕北帝信俗,很有意义!”来自杨箕小学六年级的范梓琳第三次参加巡游,这次她加入到“小龙狮传承方阵”,负责舞狮头。
北帝巡游队伍中“小龙狮传承方阵”尤为引人注目。
矿泉街瑶台村祠堂庙会。
越秀区矿泉街沙涌南村、瑶台村、王圣堂村相继举办祠堂庙会,组织元宵祠堂宴;东山街、黄花岗街、华乐街则组织花灯、簪花、窗花制作活动,开展小巷庙会,让居民“花式”体验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在登峰街居住10多年的阿布来自马里,通过参加社区活动,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在首个非遗版春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过上了“中国年”。
市民游客穿梭于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通过参与汉服试穿、飞花令、灯谜竞猜,加深对五仙五羊传说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认识。今年的广府庙会还从市中心的城隍庙蔓延至校园,27所幼儿园及小学举办广府文化特色展演、非遗体验、爱心义卖等活动,数万名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喜阅庙会”主题研学活动走进北京路和五仙观,以“阅读+行走”的方式传好文化接力棒。
越秀区博物馆融合沉浸式“五仙赐福”、国风游戏、特色非遗、VR幻境大空间等元素,在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开展系列活动。
越秀区内27所学校和幼儿园组织各具特色的校园庙会活动。
一直以来,广府庙会秉持“广府统领、兼容并蓄”的理念,广府文化与各地各类的文化在同一个舞台上交相辉映。比如,开幕展演上,既能看到《白蛇传·情》《五仙赐福》等传统表演,也有客家“花环龙”表演、《活力湾区》啦啦操等;又比如,第六届“广府庙会武林大会”将体育文化与武术魅力相融合,峨眉操、太极功夫扇等表演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美食花街烟火气
“智”趣横生VR焕新AI伴游
俗话说“食在广州”,逛广府庙会离不开“美食”。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花街上,烟火气满满,不仅有扒金山、伦教糕、陈村粉、盲公丸、拆鱼羹、均安蒸猪等广东传统地道美食,还有五星级酒店广州富力君悦大酒店特色美食芝士焗蟹盖、法式蒸生蚝,由印度主厨制作的拉茶、飞饼。
2月18日下午,南都记者走访惠福东路时发现,虽是工作日但人流量依旧较大,不少摊位前排起了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来美食花街,不仅可以吃到各地的地道美食,还可以看到印度飞饼、马头琴表演。”广州庄臣美食坊有限公司董事长、美食家庄臣介绍,此次展销的上百种美食大都是现场制作,经过多年积累保留了陈村粉、双皮奶等广受市民游客欢迎的美食,又新引入正果云吞等新品类,让大家一站式品味广州特色美食。据悉,7天内美食庙会预计销售额近140万元。
越秀区惠福美食花街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首届广府庙会展出的80多个美食摊位中,近20家是烤肉串,现在来逛美食庙会,可以品尝到各地特色美食,品类更为丰富、品质也更好了。”一位资深饕客告诉南都记者。广府庙会的成功举办为惠福东路积淀了不少广府美食文化基础,从经营服饰、生活用品的小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广东粤菜美食街。
经过15年的发展,广府庙会活动越发多元,VR大空间、AI导览、3D数字资源等新科技新场景,为这场“最广府”的文旅盛宴注入活力。
广府庙会研学活动。
“我们结合时下热点的Deepseek和VR等元素,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今年的庙会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何愿飞介绍,此次广府庙会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形式,利用“广府梦华录”VR大空间再现宋代广州市井生活,通过数字媒介带领市民群众穿越千年,感受与历史文化的连接。
广府庙会也首次引入DeepSeek化身贴心“导游”,自动生成三套研学题库及三条定制化研学线路,打造“AI智造”的研学之旅。“广府十二年味”有奖打卡活动则以“AI+文创+游赏”的创新形式,带领群众打卡游览传统中轴线,参与人数近6千人,线上访问超过20万人次。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黎湛均 冯宙锋 通讯员 钟涌 李文博 欧广傑 陈浩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