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80后死亡率超5%?当警惕假数据“污染”AI
防止AI以讹传讹很重要,防止某些人造“讹”以制造底层数据失真也不可或缺
“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相当于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去世”“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70后”……最近,关于“80后死亡率超5%”的说法在网上流传。
据“上海网络辟谣”消息,不少自媒体文章都号称其数据来自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而该说法漏洞百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婷溯源后认为,最初来源很可能是和AI的对话所得。
如果评判编造和传播假消息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流量,那“80后死亡率超5%”这则有鼻子有眼的传言似乎来得挺“成功”——它成功骗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激起了许多人的焦虑。有人就由此感慨80后是“被诅咒的黄金一代”,历数这代人遭际的不易。
但流量之上有真伪之判。无论是拿所谓七普数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来为2024年死亡率结论背书的悖谬,还是将七普数据中的30-39岁年龄段存活人口当成80后总出生人口的荒谬,抑或是“5.2%”跟国家统计局死亡率统计单位(通常是千分之×)的出入,都难以支撑其真实性。
“80后死亡率超5%”的消息被疯传背后有特定社会心理:它与寓于“80后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人”说法中的流行情绪吻合,契合“数据是假的、情绪是真的”常见流言模型。
可就算要浇块垒,也不应借假酒。即便要呼吁为“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人群减压,也不该制造传播谣言。“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假的就是假的,不可能因为踩中了时代情绪就能被漂白为真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婷教授根据学生找到的网帖截图,认为假消息来自用户跟DeepSeek的一次对话。随后,“谣言的罪魁祸首是AI”的说法一语风行。有人据此认为,人们需要从算法投喂中夺回思考的“主权”。
这看似在理,实则溯源溯得可能不够彻底,有文章继续考证:“80后存活率降至94.8%”的说法最主要的传播节点,来自某自媒体账号今年2月12日的一篇文章,该文章又转自另一个自媒体账号2月10日发布的文章,有可能是这类错误数字“污染”了DeepSeek。
可以看到,原贴中DeepSeek对话过程中已标注数据存在局限性,存在间接推算估算的情况,且有人后来再询问时,DeepSeek已明确给出了“网传‘80后死亡率高于70后’的说法存在统计方法错误,实际数据不支持这一结论”的答案。
也就是说,在此问题上,可能是假消息出现在前,AI工具“抓取”在后。不是AI生成的假数据造成了“污染”,而可能是底层数据“污染”了AI。AI纵使有“罪”也谈不上罪魁祸首,罪魁祸首是“人”。
这不是说不要警惕AI幻觉、AI伪造、AI误导之类的问题,只是说在AI训练语料库来自网络的背景下,同样要警惕人为造假导致信息传播走样失序的问题。
这年头,迎合流行情绪而胡编乱造的假消息层出,越是这样,越要重申常识: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对新闻事实的“洁癖”不能因为情绪价值的考量而大打折扣。所以,防止AI以讹传讹很重要,防止某些人造“讹”以制造底层数据失真也不可或缺。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佘宗明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