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攻占“血肉磨盘”,温压弹洗地现场惨烈,正面打残4万乌军
俄军对顿涅茨克前线发起大规模攻势,历时一月,突破乌克兰在捷尔任斯克地区建立的多层防御体系,该工业重镇失守。这场名为“寒冬风暴”的军事行动是俄乌冲突以来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战役前,乌军包括“亚速营”在内的八个作战旅在此集结,总兵力超四万人,配备240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340门火炮。防御工事呈环形分布,总长127公里,含328个永久性火力点、地下掩体、反坦克壕沟和多层雷场。乌军还在城市内部设置大量狙击阵地和防空火力点,将城市改造成堡垒。
俄军以第51集团军为主力,投入5.5万人,包括三个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和重组后的“瓦格纳”集团残部。俄军在重型装备方面占据优势,部署560辆主战坦克和装甲车、842门火炮。此外,俄军还派出特种部队“猎豹”小组和“海燕”特战分队,负责突破乌军据点。
俄军部署“克拉苏哈-4”和“穆尔曼斯克-BN”等先进电子战系统,能够对半径300公里范围内的电磁频谱实施干扰,瘫痪乌军通信网络,使其GPS导航系统失效,精确制导武器和无人机系统难以发挥作用。
俄军采取“火力覆盖、逐点突破”的进攻模式,170毫米谷山大炮和“郁金香”240毫米重型火箭炮系统提供火力支撑。战役最后一周,俄军发射逾98000发炮弹,平均每小时炮击密度达586发,摧毁乌军的许多防御工事,甚至最后用上温压弹,对该地区进行清洗,事后,俄军正面对抗4万乌军,并将其打退。
俄空天军出动苏-34和苏-35等多型战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共实施1286架次战斗起降,投放各类炸弹3750枚。夜间作战中,俄军运用新型热成像制导系统,提高打击精度。俄军还在实战中使用改进型FAB-1500M-54空地导弹,该武器能够穿透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掩体。
因弹药供应不足,乌军日均炮击次数降至俄军的六分之一,装甲部队因缺乏备件,维护能力受限。西方承诺的155毫米炮弹月均供应量仅为5万发,低于乌军需求的15万发,后勤保障不足直接影响前线部队战斗力。
在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激战中,乌军损失坦克147辆、装甲车93辆、火炮268门,在城市巷战中伤亡超8000人,整体伤亡达2.6万人以上,死伤率超70%。在城市东部工业区的争夺战中,乌军一个机械化旅在48小时内损失80%的战斗力。
随着捷尔任斯克失守,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防线出现13公里的缺口。俄军利用这一突破,占领托列茨克城市群的11个居民点,打开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通道,改变当地的军事态势。如果俄军保持攻势,可能在春季前形成对顿巴斯地区的包围。
俄军在此次战役中展现出系统作战能力,表明其已克服初期问题,在指挥协调、后勤保障和新型武器装备使用等方面有所进步,这种战术能力的提升,或预示着俄乌冲突将进入新的阶段。
西方国家在对乌军事援助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北约国家的军工生产能力难以满足乌克兰的实际需求,尤其在重型装备、防空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领域存在短板,援助能力的不足,或影响未来冲突走向。
战役结果可能影响和平谈判,俄罗斯在获得重要战果后,谈判立场或将更加强硬,一些欧洲国家已开始重新评估其对乌克兰的支持政策。
俄军正在捷尔任斯克地区加紧部署新的军事力量,包括多个装甲营的重型装备和大量工程装备,可能准备利用这一突破点,向纵深发展。随着春季来临,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冲突或迎来新的转折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