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AI“全链炼金”,如何补齐原始创新短板?
编者按:从2022年11月的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4年2月发布的Sora,再到2025年1月爆火出圈的DeepSeek,AI大模型加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在800多天的时间里,“暴走的AI”展现了人工智能这门技术的跃迁性和颠覆性,“AI+”正在重塑竞争格局和产业体系。
在AI时代,如何立于浪潮之巅,引领新发展、新变革?南都·湾财社推出《AI时代之问 广东如何作答》系列报道,聚焦AI技术的新变革、AI应用的新发展,寻访广东AI新星,与“AI粤军”共探高质量发展。
2025年1月,爆火出圈的DeepSeek终于把AI大模型的价格打下来了,其通用大模型在多项测试中的表现都优于OpenAI,且设计成本不到600万美元。彼时,大洋彼岸的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股价因此一度暴跌约17%,市值缩水近6000亿美元。
由DeepSeek掀起的AI冲击波仍在继续,引发了全国各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工业制造强省,形成了以工业为底色、应用为导向的创新特质。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24.68万台(套),同比增长31.2%,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华为、比亚迪、美的、格力等行业龙头带动的应用需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速度,强化了应用导向的创新特征。
在广东,AI为智慧城市装上“最强大脑”,推动政务、交通、住建、应急、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慧化转型;AI驱动智能电动汽车驶入千家万户,以华为、比亚迪、小鹏汽车为代表的广东企业加速推动“智驾平权”;AI还为机器人装上“超级大脑”,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能进厂打工,佛山美的集团则已经成为全球前四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黄睿认为,广东人工智能的差异化优势主要在创新要素、数据资产、应用场景和资本结构四个方面。如广东拥有的工业基础,具备超大体量的工业时序数据,其“制造业基因”可以对AI的应用落地赋能,包含“数据-应用-创新-协同”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产创赋能闭环。
广东AI矩阵
前有头部企业引领带动,后有一批AI新星加速崛起
2023年9月,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提出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的目标是“加速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她表示,在全面智能化战略的指引下,华为将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使能百模千态,赋能千行万业。
在2017年,腾讯正式宣布其全面AI战略。当年11月,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首次明确提出“AI in All”(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战略方向,宣布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自身业务体系,并向合作伙伴开放AI能力。彼时,腾讯已经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有了深厚的技术储备。
华为和腾讯,代表着广东头部企业带头“All in AI”的决心。尤其是在英伟达近乎垄断全球AI算力之时,华为提出“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作为AI三要素之一,算力被视作为大模型训练推理提供底层支撑的基础设施。华为充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改变传统的服务器堆叠模式,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
如今,华为昇腾已经覆盖了深度学习领域推理和训练全流程,华为鲲鹏则致力于打造最强算力平台,为各行业提供多样性的通用算力。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中国智算服务市场(2024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华为市场占有率45.6%,荣膺智算集成服务市场榜首。AI浪潮将华为送上了中国“算力之王”的宝座。
而除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广东还有一批AI新星在加速崛起。今年2月5日,在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郑文先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我们通过DeepSeek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了大模型从芯片到算法模型、到数据训练,再到AI应用这四个方向,云天励飞去年提出的边缘AI战略与之不谋而合。”
云天励飞是边缘AI领军企业,拥有算法、芯片和大数据全栈式能力,2023年4月在科创板上市。云天励飞通过自主研发的AI芯片和边缘计算技术,将智能应用从云端延伸至边缘设备,在智能安防、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郑文先表示,DeepSeek的成功,也预示着边缘AI的成功。他认为,AI边缘推理芯片加上大模型通过剪枝蒸馏后的边缘化应用,两者的结合可以推动中国边缘AI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也更符合中国国情。“美国大模型走的是无所不能,无论是OpenAI还是其他公司,参数动辄数以千亿级甚至万亿级,追求大而全的功能,因此对AI芯片训练算力的需求非常大。”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算力供应商,鲲云科技以开创性数据流AI芯片技术为核心,提供高性能、低延时、高算力性价比的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针对能源、化工、电力、城市等行业领域的数字化需求,提供算力、算法、平台一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助力了1000+终端用户完成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人工智能技术落地。
在广东这片创事干业的热土,AI已经向下扎根,向上蓬勃生长。在这场“硅基文明”的赛跑中,广东却悄然上演着一场无声的硬核革命:不是盲目追逐风口,而是从根技术到产业化来一场“全链炼金”。
广东AI“全链炼金”
在产业链优势之外,仍需补齐原始创新的短板
对于广东发展人工智能而言,业内多名专家向南都·湾财社记者指出,首先在于其产业链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基础。据统计,广东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拥有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50%。
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提供了沃土。以深圳为例,依托其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形成了“硬件+算法+场景”的闭环生态;从芯片设计(如海思半导体、云天励飞)到智能终端(如大疆、优必选),再到云计算(如华为云、腾讯云),深圳的AI企业能够迅速跑通其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首任人工智能院长姚期智表示:“深圳是全球唯一能够将智能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多项服务聚合的城市,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
《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也指出了深圳发展AI的优势所在,产业最密——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上,以及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企业分布上,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城市。
广东的AI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从芯片设计、算法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全产业链协作模式。广东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已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全省已拥有超1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1家,独角兽企业26家,上市企业90家。
不过,在产业链优势之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黄睿指出,广东的人工智能在原始创新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黄睿认为,这些短板主要表现在基础算法的研发和顶尖科研人才的聚集方面,其主要的根源在于原始创新的生态构建。
“大模型的构建需要强大的数据资源、算力和算法创新,广东可以通过‘AI+制造’的模式来弥补这一短板。”黄睿认为,制造业的应用场景可以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同时也为算法创新提供实际需求。
不过,广东“以应用反哺技术”,也需处理好短期应用和长期研发的关系,构建两者间的协同发展机制。黄睿认为,这种反哺机制不仅是收益反哺研发,更包括数据反哺算法、场景反哺架构、工艺反哺标准。“其中,‘应用收益-基础研究’的反哺机制,可考虑将应用技术带来的增收收益或降低的成本,提取一定比例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项目。”
具体来看,对于国产高端机器人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就涉及“以应用反哺技术”。黄睿认为,政策应在短期应用和长期投入之间找到平衡。
短期来看,政策可以支持如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场景化落地,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在实际场景中应用AI技术,甚至试点提供场景,对AI提出市场需求,支持制定AI应用标准,占据优势细分领域的话语权。
长期来看,政策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在机器人核心技术、感知与控制技术、智能决策等方面的突破。这可以通过政府资助、科研合作和产业联盟等方式,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及创新团队跨境、跨界、跨学科,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
AI研讨会
推动具身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启全新的AI发展赛道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2月5日,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这一最硬核的AI赛道静待爆发。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技术上处于全国一线梯队,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产业特色找到真正具有价值的创新点,推动具身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启全新的AI发展赛道。
江磊认为,当前已不再是技术差距显著的时代,而是一个基于现有技术平台,结合产业特色寻求突破的创新时代。“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大湾区在全国属于一线梯队,拥有一批具备原创能力的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等,它们在具身智能领域率先推出了多个大模型,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探索。”
在他看来,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价值,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能够落地的应用模式。“现在大家讨论最多的仍然是创新——技术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它真正产生价值,推动产业变革。”
谈及广东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新方向,江磊认为,具身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柔性制造领域的应用,可能会成为行业的新突破口。“广东的制造业产业链完备,尤其是在小型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许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都依赖于高度灵活的制造工艺。具身智能的引入将为这些行业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刚性生产向柔性制造转变。”
柔性制造强调生产系统对多样化需求的快速适应能力,而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凭借更高的自主性、感知能力和操作精度,在高度变化的生产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江磊预测,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2025年大湾区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颖的具身智能制造案例,为全球制造业提供新的参考模式。
“这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产业模式的重塑。未来,广东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江磊表示。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严兆鑫 实习生 张心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