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环五山片区资源,市人大代表骆建云建议从机制构建上入手
2025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宣布将大力实施数智创新计划,基于广州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底厚实的良好基础,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部委员会书记、董事长骆建云建议,从机制构建和政策支持上充分发掘整合环五山片区丰富的科创资源,集中力量,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部委员会书记、董事长骆建云。
环五山片区是广州城市更新四大重点片区中唯一强调以科创导向、通过科创要素驱动实施更新发展的片区。骆建云带领团队在重点开展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整体策划工作中发现,广州市特别是环五山片区虽然高校众多,但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相比,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环五山片区存在产业引导弱、低成本科创载体缺乏、科创扶持机制保障不足等发展困境。
他指出,困境根源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全市以科技创新为服务导向的顶层统筹机制不足,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协调难度大,面向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吸引政策的影响力较弱;二是缺乏统一的科创型产业招商运营主体。环五山片区现状的产业园区均是各自独立建设、独自运营,分布碎片化、创新资源分散,没有系统统一的规划布局,院校与城市内外割裂,存在“围墙隔离”现象,协同效率较低,阻碍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我认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的关键就是要从机制构建和政策支持上如何充分发掘整合环五山片区丰富的科创资源,集中力量,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对广州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城市发展转型,尤其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此,骆建云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方面,骆建云建议广州建立起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环境和适应创新需求的政府管理制度,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和加强牵头职能部门的领衔作用,通过立法支持和保障全市创新主体和创新能力建设,打破管理壁垒,建立跨主体的议事协调机制,统筹解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中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他建议广州学习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上海杨浦创新区的杨浦科创集团,成立环五山科技创新产业招商运营主体,使其成为集产业载体开发、园区运营、科技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服务商,全过程参与环五山资源整合与市场化运作,通过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共享收益等方式完善“院校地企”统筹协调机制,打破“围墙隔离”,从而实现广州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技术发现转化机制。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