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发展?广州市人大代表建议社会协同发力
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在即,多位来自教育领域的代表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话题,就加快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建议。
加强人工智能场景与校园的融合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迎来新变革。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校长陈武提出,广州要加快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构建“人人都受益”的人工智能教育的大格局。她建议广州制定中小学AI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设备采购等方面做好阶段性目标。通过设置专项课题、设立专项基金、开发教学资源等,将“规划图”转变成“实景图”。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王勇建议,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和智慧校园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校园里增加人工智能的场景。比如,在校园里引入AI运动装置,实时反馈学生的运动数据;安装AI学习互动屏,为学生批改作文、推荐阅读文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这些人工智能场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能让学生拥抱科技,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王勇表示。
“要培养适应今后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里人工智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胡东指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应加大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力度和竞赛学生选拔力度。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通过人工智能促进教学的能力。
构建区域“教联体”形成社会合力
促进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对此,陈武建议,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新科技企业等主动对接学校,向学生开放场所和资源,组织专业人员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人人都参与”人工智能教育新格局。对于薄弱学校及特殊青少年群体,她建议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填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人工智能教育一个地区都不能少、一所学校都不能少。
王勇则建议,广州市要以区为单位,成立由教育、科研、文化、企业等相关单位参与的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形成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商讨和规划社区内的科学教育活动。他指出,要对区域内的科学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整合,制定资源共享和利用方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使用,以支持和促进区域内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家庭也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一环。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协和学校工会副主席谭遇芳认为,作为家长,应更新育儿理念,与孩子共同学习人工智能,正确认知AI,用AI学习,用AI解决问题。同时,家长应该教育引导孩子合理利用AI,包括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平衡学习与娱乐时间,保护个人信息避免网络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陈卓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