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不入川”到“少必入川”,他们说:成都,容得下梦想的地方
古人说“少不入川”,言说着锦官城那安逸闲适的氛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城市有了崭新的叙事——“少已入川”“少必入川”。成都,这座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城市,正以其包容、舒适的环境,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青年前来追梦。
程序员刘雨:
成都包容年轻人“安营扎寨”
“曾经我差点去了沿海,但看到房价打了退堂鼓。”2月16日,成都街头,三十岁出头的刘雨,抱着他心爱的布偶猫,面对红星新闻记者,指向街对面的小区,说他的房子就在那里:“当时我对成都的印象很好,也收到了来自成都的offer,这让我觉得定居下来没有问题。”
▲刘雨
八年前,摘下硕士帽,刘雨入职成都一家科技企业。跟很多刚入职的程序员一样,作为新人,彼时他也遭遇了很多工作上的困难,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里,留下一个又一个他与代码鏖战的夜晚。“当时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很多东西都不会,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不过作为年轻人,肯定是要敢闯敢拼。”
经过八年的打拼,刘雨的业务能力已经趋于成熟,经济压力也得到了缓解,这为他提供了更多的享受生活的空间,例如跑马拉松。刘雨从小体胖,上班后又久坐,体重悄然长到了190多斤,随之而来的,是体检单上提示的各种疾病。为了身体,也为了精神上的自由,他开始练习跑步,并已连续三年拖着“大体重”,顽强摘下成都马拉松的全马奖牌,体重也降至150多斤。
“蓉漂”已八年,刘雨和这座城市,深深嵌在了一起。谈起“少不入川”,刘雨说,这一方面说的是成都的生活很安逸,也体现出成都是一座可以包容年轻人“安营扎寨”的城市,“我觉得成都是一座安逸的城市,也是一座奋斗的城市。”
创业者杨刚:
安逸舒适的土壤,在奋斗与坚持中成长
周日的天府软件园,褪去了工作日的喧嚣。午后,杨刚向一栋写字楼走去。作为一名奋斗中的创业者,即便在周末,办公室的电脑也常常等着他去点亮。
▲杨刚
“我和我的创业搭档,都是学摄影专业的,于是在前些年,我们创办了一个摄影师学习分享交流平台。”杨刚说,在2014年创业伊始,他们走了很多弯路,“懂专业,但不懂商务”。10余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沉淀与奋斗,而今已步入正轨,“近两年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长”。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他们所创办的“米拍摄影”,如今已吸引了上千万用户与粉丝。
回望2004年初来成都,杨刚说:“那时就我一个人在成都,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但这座城市很包容。”一扎根,就是20余年,他说:“多年来接触到很多创业群体,我发现成都人也有顽强拼搏与乐观的精神。为什么全国各地这么多人来成都?这座城市有她独有的魅力所在。”
杨刚觉得,“少不入川”反映了成都有安逸舒适的土壤,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舒适的位置。“而我们是来到这片土壤的种子,想要茁壮成长,仍需奋斗与坚持。”
店主陈明捷:
“成都是容得下梦想的地方”
殷家林地铁站附近,一家名为“菲林小巨人”的中古相机店,藏身闹市区,吸引着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店主陈明捷,福建人,来成都已有7年,最初从一名人像摄影师做起,怀揣对胶片的热爱,如今小有成就。
▲陈明捷的店铺“菲林小巨人”
7年前,听说成都的生活“很安逸”,加之有些朋友在成都,于是年少入川。“我小时候喜欢看‘三国’,就知道少不入川这个说法,说成都山川秀美,好吃好喝消磨意志。”陈明捷说:“‘少不入川’听起来像是那样,但其实也说明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把店开在闹市里,也是希望享受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奋斗。”
▲陈明捷
开中古相机店,是工作十分细致的工作,尤其是相机的保养非常消耗时间,有时候,一忙就忙到凌晨两三点。经过长期的打拼,小店的人手多了,工作逐渐轻松起来。殷家林地铁站周边,向北是老城区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向南是新城区的年轻与活力。小店外,就有很多居民趁着阳光,在树下喝茶、打牌、聊天。创业与休闲,浓缩在这里。
陈明捷说,虽然现在是数码时代,但胶片独特的质感,仍然吸引着许多爱好者,而成都就有一个热爱中古相机的群体,大家常常分享、交流,沉浸其中,这也是他创业所需要的土壤。“成都的包容性很强,是容得下梦想的地方。”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欧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