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时代之问,广东如何作答?
DeepSeek的爆火,引发了全国各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在这一波AI带来的对于区域竞争格局的讨论浪潮中,广东,这个长期被誉为“中国经济引擎”的省份,亦被放到了聚光灯下,难免被问道:在人工智能这场大潮中,广东的人工智能发展底气何在?
在外界的讨论声中,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制造强省,在被赶超的危机和焦虑中,更应有战略定力,补短板、锻长板,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其实,仔细审视广东的人工智能生态,不难发现,在这片热土上,“AI革命”从未停歇,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席卷各个领域,推动着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并在技术创新中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新动能。
一问:
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底气何在?
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要转化成生产力。广东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非单纯的概念,它已经深入到具体的产业应用中,特别是在机器人技术的推动下,正逐步改变着餐饮、医疗、工厂生产线等多个行业的面貌。
安川美的工业机器人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24.68万台(套),同比增长31.2%,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广东的工业机器人在千行百业大展身手,涵盖从矿山智能机械臂、发电站巡逻机器人到酒店外卖机器人、政务办事大厅智能问答机器人等多种类型。
在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工厂,该公司通过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已经将机器人在生产环节的应用比例提高到60%以上,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在广州的“未来厨房”项目中,餐饮行业的机器人技术也在大规模应用,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服务员已成为餐厅日常运营的重要部分。据数据显示,广州的机器人餐厅比传统餐厅的运营成本低了30%左右,极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不仅如此,广东省在医疗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7月,一台藏区高原上的骨科手术,创造了一项世界新纪录——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则,一个名为锟铻的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创造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的纪录。
髋、膝、单髁三位一体、可进行多适应症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
“在西藏高原地区,我们的医生可能上不去,也很难适应那里的环境。但机器人并不缺氧,它可以代替一名优秀的医生上山手术,偏远地区的病人也就因此受益了。”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孟李艾俐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
在这些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广东省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助力各行各业实现质的飞跃,释放出经济的新动能。
正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彭坚所言,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重应用、重制造”的特点,并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广东拥有庞大的传统优势工业和新兴工业基础,在数智化转型升级中对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以及系统集成方案形成了广泛需求。此外,广东长期以来积累的制造业基因,也使得AI技术在硬件应用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问:
制造业强省,广东的人工智能优势在哪?
若将视野放远,不难发现,与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广东,尤其是深圳,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在硬核技术领域的深耕。
杭州,作为中国的数字经济高地,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更多的侧重于商业化落地,尤其在计算机视觉、智能金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平台已经在电商、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催生了大量新兴的商业模式和数字生态。杭州的人工智能以“平台化、服务化”见长,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金融的深度融合中,逐渐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的一个重要中心。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周顺波看来,杭州依托本地优秀的大学,丰富的互联网数据和成熟的云计算平台,凭借良好的数字经济优势和研发生态,催生孵化出了Deepseek为代表的一批AI前沿大模型企业,更侧重在基础和前沿的领域的研发和探索。
与此相比,广东的人工智能发展更偏向硬科技领域,尤其是在AI芯片、工业智造和智慧城市等更具技术门槛的领域精耕细作。深圳,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依托本土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已经成为全球AI芯片和智能硬件的研发和生产重镇。华为海思、云天励飞、鲲云科技、思谋科技等深圳企业,在AI芯片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持续突破,推动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周顺波认为,广东的人工智能生态更加多元化,更注重产业应用和落地。“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既有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引领,更有优必选、商汤、大疆等一批在工业实践应用上落地的企业。从整体来看,广东人工智能的发展生态更为完善,落地场景更为丰富,未来的产业潜力和后劲充足。”
不仅如此,广东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珠海市已经全面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城市交通流量,实现了高效的交通调度和智能化管理。而广州的“AI+医疗”项目,也正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诊断,提升着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不难看出,与杭州相比,“AI粤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路径。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AI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正如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培训学院产业研究员吴涛所言,广东包括深圳,与杭州两地人工智能的发展切不可笼统静态来看。AI发展层级架构的层级的不同,不必过于放大其各种效应。广东包括深圳更应该做到的,是基于自己已有智能制造和其它产业应用基础优势,在行业和垂直细分大模型上多下工夫多努力,同时学习杭州政府“为企服务”的服务员精神,如何对于中小微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给予真正友好、包容、开放和耐心的扶持,才是当下最有价值和意义要做的事情。
毫无疑问,未来的人工智能赛道将是多元化的,各地的特色发展将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广东,凭借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日益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必将在这场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与杭州等地并肩推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
三问:
直面挑战,未来“AI粤军”当何为?
由此看来,广东的AI发展并未掉队,而是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为核心逻辑,在机器人、芯片、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
但对于广东来说,尽管已出台“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国产高端机器人仍面临着核心技术瓶颈,尤其是在精密制造、控制系统和高性能传感器等关键领域。
彭坚认为,政策上应保持“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短期应用场景的落地,如医疗机器人、智慧工厂等领域;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通过长周期的创新,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广东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促进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他还提到,广东应从制造业优势出发,优先推进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并在智慧城市、养老服务、教育等领域找到市场需求点。
周顺波也补充道:“广东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依托这一产业链,在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养老服务等领域形成强大的市场潜力。政府需要在产业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引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未来,广东需要在保持硬科技深耕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与通用模型布局,推动“技术+场景”双轮驱动。若能整合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广东有望成为全球AI工业化应用的标杆,与杭州、北京等地形成互补,共同支撑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此外,在算力和算法的赛道上,广东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领先的算力设施,如鹏城实验室、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等一系列智算中心等。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智能算力需求,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广东仍需进一步优化算力资源配置,同时,算法的创新与开源也是广东需要深耕的方向,如何在算法创新上实现更多原创性成果,如何更好地将算力与算法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些都是广东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广东的未来,不仅在于技术的领先,更在于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在大数据和大模型的时代,广东能否以算力和算法为支点,撬动更广泛的产业变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严兆鑫 实习生 张心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