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仍要警惕“漏网之鱼”
如今,公务餐有了新吃法。近来,四川、江西、浙江等地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公务人员出公差就餐,不需要开具公函,只需到机关食堂扫码付费。从源头破除基层公务接待不正之风,刹住“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把基层干部从接待负担中解脱出来。
近些年来,在持续压减“三公”经费之后,多地公务接待费显著下降。公务系统过“紧日子”,也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过,从一些地方公务接待实情来看,违规接待并未彻底消失。
例如,某市纪委监委梳理近年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发现,基层“吃公函”、暗门销账、违规吃喝、铺张浪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吃本级吃下级”、重复报销伙食费等问题仍然存在。而上述多地正在推行的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改革,就是特意设计的应对之策。
从理论上看,采用扫码用餐后,确定机关食堂为统一的公务接待地点,确定统一用餐标准,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公务接待地点,有利于监督。一些地方通过调取后台信息比对严查“吃而不付、付少吃多”、套取下乡伙食补助等问题,必然遏制违规公务接待。
从效果看,通过此举降低了接待费用。以资阳市雁江区为例,一年公务接待费用同比支出减少了180多万元,下降32%。违规吃喝问题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同时减轻了基层干部接待负担。既提升对公务接待的监督效能,也降低监督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调查测评显示,推行此项改革后,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这既改善了干群关系,也提升了地方政府形象。由于公务接待经费来自纳税人,改革后节省的公务接待费可用于改善民生,也赢得纳税人好感。所以,公务接待扫码用餐亟待广泛推行。
不过,多地推行的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是否模式一致,是否有必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值得审视和探讨。虽然这类改革名称相似,但操作模式未必一致,应该互相交流经验,从规范用餐地点到后台监督,如果形成更为合理的模式,自然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要指出的是,虽然推行扫码用餐是遏制违规公务接待的有效措施,但也要警惕“漏网之鱼”。比如,不排除某些公职人员出差时通过扫码用餐做做样子,再到隐蔽的消费场所享受豪华宴请。因为某些接待方想尽地主之谊,甚至可能有求于上级领导。
新华社不久前在报道中披露,仍有少数党员和领导干部违规吃喝享乐,其中有些以商铺或烟酒茶店等作掩护,内设秘密包间;有些往往在一场“清汤寡水”的公务接待之后,再组织一场私密、小范围的“二次宴请”。这对推行扫码用餐的地方是一种提醒。
所以,针对公务接待中大吃大喝、虚报伙食费等问题,既要探索扫码用餐之类的技术监督手段,也要从预算源头对公务接待经费加强约束,还应该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对于监督发现的违规问题,要依据有关党纪国法,对违反公务接待规定的责任人严肃查处,即通过监督“组合拳”与依规严惩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加了对公务活动、单位食堂餐饮浪费管理失职造成不良影响行为的处分规定,为严肃处置违规行为提供了依据,推行扫码用餐的地方无疑也要健全制度措施。治理违规公务接待没有止境,既要探索技术监督手段,也要健全其他治理措施。 □ 冯海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