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慈母
温暖美好的一家人。前排左一是母亲,父亲怀里是童年的作者。
亲情
□钟伟红 广州
今年正月初二回娘家,陪母亲到五华县城的清水河边散步。天气晴好,我拿出手机要与母亲拍张合照,母亲嘴上百般不愿意“哎呀,七老八十了,丑死人,不要拍不要拍!”但骨子里爱美的她还是左右两下理理头发,舔舔嘴,半个身子凑过来,抿嘴一笑,留下了2025蛇年第一张母女亲密照。
母亲今年91岁了,身体还算硬朗。父亲在世时,她特别健谈,父亲走后,母亲一下子沉默了,前几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为了刺激母亲大脑,我经常打电话扮鬼扮马让她猜猜我是谁,以至于每次电话铃响,她开口第一句就问“是伟红吗?”她的这份“偏爱”让所有小辈“忿忿不平”,却也促使大家回去看望母亲的次数更多了。每次让母亲猜猜我是谁,听到电话那头她一一唤起过去老同事旧相识的名字,朗朗的声音传来,似乎又看到了往日里母亲神采飞扬的模样。
母亲年轻时清秀俊美,性格开朗,爱好运动,是镇上出名的大美人。家里有一张老照片,母亲身穿黑白运动服,托着篮球叉着腰,英姿飒爽,颇像电影《女篮五号》的女主角秦怡。
婚后几十年,开朗聪慧的母亲与敦厚温暖的父亲,共同撑起了一家老少八口人普通紧巴却很甜的生活。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母亲去买菜,她永远精力充沛货比三家讨价还价,为了一点小菜在菜市场转好几圈,几个“跟屁虫”早已饥肠辘辘,还得遭受小贩们嫌弃的白眼,但“跟屁虫”愈到最后愈兴奋,因为回家前母亲多少会买些刚出炉热气腾腾的米粄,烫手的米粄抓在小手怕掉含在嘴里怕烫,一路磕绊口水也淌了一地。
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最大的副业就是养鸡。给刚孵出的小鸡拉灯泡取暖,给感冒拉稀的鸡吃大蒜感冒灵,用石臼子捣蛋壳粉给母鸡补钙。有一次,邻居把借去借种的大公鸡弄丢了,我们都心痛不已,母亲只是说了句“他也是无心,莫怪莫怪,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看着五个孩子蹭蹭往上长,父母咬咬牙买了一台“华南牌”缝纫机。晚上,妈妈一边和外婆家长里短,一边手脚麻利地缝制衣服,一长一短忽高忽低的说话声伴随着有节奏的哒哒哒哒,常常会跑到我们的梦里来。记得当时母亲爱用一种遇水变软的“浆里布”做小衫,夏天穿特别凉爽,因为便宜,每个姑娘做两件。四个姑娘眉清目秀,长发及腰,着清一色白纱小褂,是不是很仙很文艺?
心灵手巧的母亲一直在县城“华新”照相馆工作,那个年代还没有彩色胶卷,她自学美工,掌握虚实浓淡,一张张黑白人物照在母亲精心描画下,面若桃花,明艳生动。母亲还会拍摄、冲洗照片,每次相馆关门后,她估摸着要拿去暗房冲晒的胶卷盒还会多出几帧空白底片,就会招呼孩子们摆上姿势按下快门,生性爱美爱生活的母亲用一帧帧照片记录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纯净美好的童年。
父亲中风瘫痪后,母亲无微不至照顾了近十年。每次回家,父亲安静地躺床上,母亲一边哼着山歌,一边刷洗东西,要么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搭着话,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总有一种让人落泪的感动……
流年似水,曾经血气方刚的我如今也风轻云淡,但母亲简单质朴却透着生活哲理的话却越嚼越有滋味:小时候母亲的大嗓门是准点闹钟,她常说“舍不得热窝,做不了好汉”“早起三朝当一日”“读书肯用功,茅屋出相公”;外出读书工作后,母亲隔三岔五写信“天大地大,吃饭最大”“手指伸出有长短,知足常乐能自安”;结婚生子后,母亲开始传授理财持家之道“食唔穷,着唔穷,冇划冇算一世穷”“夫妻同心,黄土变金”“桌上好教子,枕边好教妻”……母亲一路用心陪伴儿女们长大成熟。现在,就连我的先生孩子也成了母亲的铁粉。先生曾打趣我出身于“殷实富足”的家庭,慨叹三生有幸遇见这么开明睿智的岳父母。
家有慈母,儿女幸甚!就像周杰伦《听妈妈的话》唱出的“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记挂;吃好、睡好、把日子过好,便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