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下月“光临”香港
《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封面。
毕加索《多拉·玛尔肖像》
毕加索《有牛头的静物》
毕加索《母与子》
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香港M+博物馆即将隆重呈献“毕加索:与亚洲对话”特别展览。展览展出六十多件西班牙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的杰作,来自毕加索作品收藏规模最大的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同场亦展示逾八十件出自三十位亚洲及海外亚洲艺术家之手的M+藏品,以及其他博物馆、基金会及私人收藏借出的精选藏品,共同呈献一场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对话。
该展览作为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之一,由M+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共同主办,是该收藏首次与亚洲博物馆藏品同场展示。展览也是十多年来首个在香港举办的大型毕加索展览,以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视角探索毕加索。展览将于2025年3月15日至7月13日在M+西展厅举行。
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这位艺术家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丰富的视觉语汇见称,其艺术生涯跨越七十年,从二十世纪初直至他于1973年去世。他对西方前卫艺术影响甚巨。催生了各种艺术运动,如立体主义、古典主义的创新、超现实主义,以及1960至1970年代间表意绘画形式的复兴。虽然他首先是一名画家,但他在雕塑、素描、版画和陶瓷方面同样成就斐然。1904年,毕加索定居法国,尽管他从未归化法籍,却在法国生活并工作直至离世。他的名声和影响力遍及全球各个角落,被誉为同代现代艺术家中最著名和堪称典范的一位。
“毕加索:与亚洲对话”中展出的毕加索主要作品,是来自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馆藏、享负盛名的代表作,包括《男子肖像》(1902–1903)、《杂技演员》(1930)、《海边的人像》(1931)、《台座上的静物》(1931)、《多拉·玛尔肖像》(1937)、《朝鲜大屠杀》(1951),以及雕塑系列《游泳者》(1956)。同场与毕加索作品对话的M+藏品,例如野口勇、陈福善、顾德新、纳里尼·马拉尼、田名网敬一和梁慧圭的作品,以及藤原西蒙和单慧乾的委约新作。
四大关键词诠释毕加索艺术
本次展览由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研究员法兰索瓦·达罗共同策划,并由M+藏品策展人陈欣怡协力,并提出了一套诠释框架,以审视这位二十世纪欧洲大师的杰作,并细查毕加索与现时和近期活跃的亚洲及海外亚洲艺术家之间的联系。
展览探索了艺术家的四个原型,归纳出毕加索为何被视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并探讨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与生平为何至今仍影响着当代艺术家以至普罗大众。展览根据艺术家的四个原型划分为四大部分,并形成极具影响力的范例,让当代亚洲艺术家以形形色色的个人实践加以回应。
天才:毕加索年轻时已展露非凡才华,他也因此奠定名声。毕加索很了解被称为天才的威力,并经常在作品中刻意把自己塑造成拥有超乎常人之能力的神话人物。尽管取得巨大成功,但毕加索直至晚年仍不断创作和实验,仿佛要以此印证取之不竭的才华。虽然无法简单回答毕加索为何和如何成为典型的艺术天才,但他将自己塑造成神话的做法,引领观众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把艺术家视为天才。
局外人:艺术家有时会游走于主流边缘,以局外人的角色挑战社会规范。在其创作生涯中,毕加索大都在反抗固有的艺术传统和风格,并选择描绘社会边缘人物。他其后成为立体主义始创人之一,掀起一场颠覆具象绘画的艺术运动。他也在创作中采用其他文化和艺术传统,尤其非洲艺术。就算被拒绝或招致批评,毕加索仍不懈改变自身的风格。
魔法师:毕加索最喜欢的题材便是他周遭的人物、物件和室内环境。他一施魔法,就能把寻常的物件转化成非凡的艺术作品。他后期开始制作陶器,创作了很多天马行空的碟子、花瓶和小雕像。这些作品与M+藏品中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并置,凸显了毕加索拥有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新奇的神奇魔力。
学徒:毕加索经常向前辈艺术家及创作人学习和借鉴,从他们身上汲取灵感,尝试以一己之力与其一较高下。此部分展出的毕加索作品广涉西方艺术史的不同时期和风格。毕加索总是刻意以某种方式对待历史,要么单纯地参照特定类型,要么重新演绎经典,又或是在同一作品中融汇不同风格。正是那个潜藏在毕加索身上的学徒身份,成就了他今天的经典形象:一个渴求学习和实验,最终超越前人的艺术大师。
“建构一场跨越时间、地域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展览充分展现跨文化合作如何创造出全新的叙事与视角,丰富了世界艺术史的讨论,并彰显M+在开拓现当代视觉文化的多元化对话方面担当独特角色。我们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有着相同的目标和冀望,就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建构一场跨越时间、地域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馆长塞西尔·德布雷表示:“毕加索是现代艺术史上最闻名遐迩的艺术家之一。此展览审视他的深远影响,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观点,转而采用当代亚洲视角来探讨其艺术,是前所未有之举。”
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兼展览联合策展人郑道炼指出:“展览探讨巴勃罗·毕加索历久不衰的艺术影响力,在他殁后五十多年,其作品仍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所喜爱。我们在展览中呈现了具批判思维的丰硕对话,对于我们两间机构乃至世界艺术史领域均意义重大,因为展览探究的问题不仅是亚洲或西方关注的议题,更攸关全世界。这场跨文化的艺术对话凸显了毕加索的深远影响不限于其居住地和塑造其作品的文化政治,更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理解其影响力和现实关联,同时作出具建设性的批判。”
展览专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由出版商Thames & Hudson与M+联合出版,全面地研究毕加索带来的深远影响是如何奠定他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艺术家的地位,并探讨他的生平和作品是怎样在亚洲引起回响。书中收录郑道炼与法兰索瓦·达罗的文章,以及由陈欣怡编撰的图像年表,梳理毕加索与亚洲的历史。此书将于3月15日起在M+公开发售。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本版图片由M+博物馆提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