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增长10倍仍亏损!孚能科技为何被挤出动力电池榜前十?
伴随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迅猛发展,2024年我国的动力电池产业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数字。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动力电池联盟”)的统计,我国2024年共产销锂离子电池1096.8GWh和1039.5GWh。业内惊呼,动力电池“TWh”时代已来临!
然而,在这一成就背后,也隐藏着不太乐观的形势:竞争加剧、价格内卷、产能过剩、经营陷入困境等问题,出现在不少企业身上。
从动力电池联盟的Top15排行榜可以看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依然牢牢占据老大老二的位置,剩下的3成市场空间,留给下面的玩家们划分。
极电新能源、因湃电池、耀宁新能源等新登上TOP15榜单的企业,有个显著特征——都属于“车企电池新势力”。其中,因湃电池属于广汽集团,极电和耀宁属于吉利集团。由此也可以看出,车企采取“自研自产自销”的电池战略,将逐步形成主流,甚至影响市场格局。
对比2023年的排名统计可以发现,上一年曾排名第9的孚能科技,2024年已经从Top10中消失,被挤到了第12位。
这家曾经的“科创板动力电池第一股”,就在四年前市值还高达340亿,被奔驰钦定为“中国最强电池厂”。但如今,它似乎已被渐渐边缘化。那么,孚能科技到底经历了什么?
起高楼,宴宾客
时间倒回2009年。当时,“十城千辆” 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计划刚刚发布,动力电池江湖还是 “镍氢+锂电+燃料电池” 的天下,产业头部由比亚迪、中信国安盟固利、深圳比克、天津力神等占据。
但孚能科技创始人王瑀,一个在美国实验室泡了十多年的“技术狂人”,带着技术和经验回国创立了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要挑战这个市场。
2011年,王瑀和团队带着三元软包锂电池敲开了全球最著名的纯电动摩托车厂家美国零式(Zero Motorcycles)的门。
彼时,尽管零式摩托车已在电影《钢铁侠》中惊艳亮相过,是全球最领先的电动摩托车,但其续行里程也仅有约100公里。面对松下、LG、EIG、Ener1、Dow-kokam、Moli等强大对手,孚能科技并不怯场,靠着反复沟通和电芯样品的测试验证,最终达成合作,在后续多年里一直是零式摩托唯一的电池供应商。
2014年,孚能科技开始主攻电动汽车市场,并在2016年依靠北汽新能源的大批量订单,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上的“黑马”。在随后三年中,孚能科技连续蝉联国内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第一,且均位列全球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前三。
资本的嗅觉是永远灵敏的。2018年,戴姆勒集团(奔驰母公司)豪掷240GWh订单,与孚能科技达成合作,这相当于当时全球动力电池产能的1/3。
2020年,孚能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市值秒破340亿,成了机构热捧的“中国版LG化学”。上市后的短短三年,公司营收增长超 10 倍,2023 年规模达 164.4 亿元,车用动力电池装机量超过 16GWh,位列全球前八。
成也三元,败也三元?
尽管一路高歌猛进,但孚能科技的战略却隐藏着一个弱点:它的王牌只有一张“软包三元”。
作为国内软包电池龙头,中国首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量产的企业之一,孚能科技的技术路线一直非常清晰,它也一度曾被视为宁德时代的潜在挑战者。
然而,它长期押注三元软包的战略,却遭遇了市场的急速转向。
2021年,特斯拉Model 3降价至23万+,五菱宏光MINI EV横扫市场。随后几年,市场见证了汽车产业不断升级的价格战。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比三元锂电池“成本更低、更安全、循环寿命更长”的优势,市占率一路上涨,从38%飙升至2024年的74.6%。
意识到风向已变,宁德时代连夜切换产线,比亚迪刀片电池横空出世,连韩国LG都开始研发磷酸铁锂电池。但孚能科技还在死守软包三元的“高端”路线,仿佛活在平行世界。
2023年,孚能科技试图调整策略,推出磷酸铁锂和钠离子电池,并引入广州国资纾困。但其产能爬坡速度已经比对手慢了一年多。
更加不利的是,三元锂电池也“高端”不起来了。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曾分享一组数据:从2022年12月到2024年6月,软包三元动力电池电芯价格由1.15元/Wh下降到0.47元/Wh;方形三元动力电池电芯的价格由1.1元/Wh下降到0.4元/Wh。
市场的骤变,加上管理层频繁变动(四年换三任总经理)、高价囤积的三元材料库存跌价超12亿元、奔驰销量不佳导致240GWh订单实际执行量不到10%等问题,持续拖累了孚能科技的业绩。
2024年8月的韩国奔驰纯电动轿车 EQE 起火事件,有国外媒体直指起火车辆搭载的是孚能科技动力电池。虽最终影响尚未明确,但已对孚能科技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在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高度敏感的汽车行业,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客户信任度下降,订单减少也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公开信息,孚能科技上市至今累计亏损超43亿元。作为对比,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已经稳定在28%左右。
丛林法则
未能及时响应市场转向磷酸铁锂的趋势,似乎只是孚能科技踏错的一步,但严峻的丛林生存法则不会提供太高的容错率。
如今纵观Top15榜单的其他玩家,中创新航绑定小鹏、广汽,装车量同比暴增34%,稳坐第三把交椅;国轩高科傍上大众集团,北美建厂收割了政策红利;蜂巢能源依靠长城汽车输血,用短刀电池专攻中低端市场;
孚能科技呢?客户名单上只有奔驰、广汽等几家,且随时可能被替换。它的海外市场看似增长了43%,实则被欧盟碳关税吃掉大半利润。土耳其工厂虽投产在即,但根据欧盟《新电池法》,2030年电池碳足迹必须下降60%,这需要至少200亿元的技改投入。
最致命的是,当宁德时代祭出“价格屠刀”(三元电池降价15%),二三线厂商的生存空间直接被碾压。
2024年底,广州国资斥资50亿接盘孚能科技,但要重新抢回市场并不容易。一方面,广汽自家因湃电池厂已虎视眈眈,装车量很快要超越它,孚能科技的地位有些尴尬;另一方面,尽管孚能科技在全固态电池上也全力投入,并规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装车,但依然落后于宁德时代这类强大对手,后者去年已启动小批量装车,产品能量密度达 368Wh/kg,新一代产品的量产时间表也更靠前。
在动力电池这个资本密集、技术迭代飞快的修罗场,“去产能”洗牌不仅在淘汰掉尾部玩家,二三线玩家也同样危险。孚能科技的发展境遇,或许也给同行们敲响一记警钟。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