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有望达到1亿元产值!这家企业在核药赛道“加速跑”
穿过一道道防护大门,走进通瑞生物制药(成都)有限公司(简称“通瑞生物”)药物研发生产间,隔着透明玻璃可以看到穿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这里,刚刚完成一批核药的生产,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农历新年刚过,通瑞生物已全面复工复产。而这条看似“普通”的生产线其实“大有来头”。“这是通瑞生物与国内制药领域龙头上市公司一起自行研发设计的全国首条全自动放射性药物生产线。仅用1年时间,完成生产线的研发、制造、调试与交付。”通瑞生物副总经理乔海涛介绍说,过去,核药的生产操作需要人工完成,现在有了这条智能化生产线,全部由机器完成。
“今年开年不久,我们又接到一笔大订单。”据乔海涛透露,2025年通瑞中试平台有望完成1亿元的订单合同。在全球核药研发热情暴涨的背景下,平台有望乘风而起。
建成全国首条全自动放射性药物生产线
“成都造”核药已开启临床I期试验
核药,即放射性药物,是一类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在特定分子上,利用不同核素发射出的不同能量级射线显示或杀伤肿瘤,实现诊疗一体化的特殊药物,已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偶联药(RDC)被认为是目前核药靶向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也是通瑞生物的研究领域。
RDC的治疗效果如何?采访时,通瑞生物用PPT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病例:一位肿瘤已骨转移的晚期患者,此前只能扶着墙缓慢移动,但在一次给药后,他的走路步态明显正常许多,已可以缓慢地自己行走。
“一般来说,1个治疗疗程需要4个给药周期,而仅在1次给药后,这位病人的状况就已经有了肉眼可见的好转,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乔海涛表示,这正是RDC的厉害之处,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它可以主动找到“病灶”并发起精准“核打击”,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因此,核药也成为全球各方必争的未来产业新赛道。
目前,通瑞生物的研发管线重点布局肿瘤治疗领域,开发基于全新靶点、多种配体、新型核素的诊疗一体化靶向药物。其中包括针对中国人群中多发的前列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开展相关诊断药物、治疗药物研发。
就在2024年11月,通瑞生物首款针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性核药已正式获批开展临床I期试验,有望守护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
更多好消息也在传来——去年年底,通瑞生物“官宣”完成超1亿美元A+轮融资。
在乔海涛看来,在资本市场“变冷”的当下,通瑞生物能获得青睐,与其在核药产业上中下游建立的优势密不可分。
据介绍,通瑞生物从最前端的分子筛选做起,开展核药研发,并已打通稳定的核素供应和产品物流通道,可确保供应链体系高效稳定全面运转;此外,还打造了通瑞生物放射性药物CRDMO服务平台(简称“通瑞中试平台”),可以满足放射性药物工艺开发、质量研究、质量检验、药效药代、安全性评价等药物研发全流程需求,并获得30余种医用核素操作许可,建有5条符合中国NMPA、欧盟EMA、美国FDA等标准的放射性药物生产线。
其中,通瑞中试平台自2024年初开展相关业务以来,已服务近10家客户,完成合同额1000万元。与此同时,平台已顺利通过成都市中试平台备案。
加快竞速核药赛道
与城市共同迎潮搏浪
从企业到园区,通瑞生物所在的成都医学城,已前瞻布局放射性药物赛道,初步形成放射性药物产业集聚效应。这也为通瑞生物等核药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发展信心不仅来自企业自身实力,也来自省、市精准的政策支持及产业集群集聚。”乔海涛说道,四川是核大省,核素的获取离不开反应堆且核素有特定的半衰期,对反应堆及物流运输条件要求很高。而通瑞生物所在的成都医学城,拥有丰富的核试验平台。
除了这些显性因素,扎根核领域多年的乔海涛还特别提道:“四川、成都对核药产业发展十分重视,从政府到民众对核产业的接受度都比较高,像通瑞生物也是以极快的速度通过环评。更为重要的是,核药的特殊性需要便利的交通,争分夺秒送到患者手中。而成都具有双机场优势,并具有开展医用同位素航空运输的资质。”
此外,核医药也是成都发展未来产业的24个细分赛道之一。在相关高能级平台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均布局在成都;在核医疗诊疗体系上,成都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等,几乎涵盖医用同位素产业链的上下游。值得一提的是,通瑞生物也承担了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的建设。
扎根成都,通瑞生物积极融入核药产业链中。就在2023年,通瑞生物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成功揭榜成都市2023年第二批高新技术领域“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共同打造国内领先、新一代医用同位素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平台。乔海涛透露,项目的开展对推动企业研发、加快协同创新有很大帮助。
接下来,通瑞生物将进一步完善靶向前体发现等核心技术平台,升级创新RDC药物高通量筛选能力,加速建设多条国际领先研发管线。“RDC药物目前适应症仅为肿瘤,但实际上在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领域也有大展拳脚的潜力。我们希望为全球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也希望通过国产化,不断降低供应链成本,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核药。”乔海涛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图据成都市科技局
编辑 陈怡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