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追忆黄旭华院士与汕尾的难忘乡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月7日下午,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的部分师生来到学校黄旭华塑像前,献上鲜花哀悼,希望黄老一路走好。
“听到黄老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高三旭华班学生黄铎乾告诉记者,听闻黄旭华逝世的消息,班里第一时间组织大家手捧鲜花,赶到黄老的塑像前缅怀,“黄老把一生奉献给了核潜艇研制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将始终激励我们……”
黄旭华院士与汕尾华附的不解之缘。
海边出生的他决定弃医造船
“我的家乡在汕尾海丰田墘镇……”“我是客家人,祖籍揭阳、生于汕尾,三个身份缺一不可。”黄旭华曾在采访时这样介绍自己。
红楼门前摆着黄旭华院士题字“英烈精神永存”碑文。
2022年元旦假期,时年96岁的黄旭华带着夫人李世英和小女儿黄峻回到家乡汕尾,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这片承载着他童年回忆的土地。虽然当时的黄老行动不便,但他和夫人精神矍铄,心情愉悦,偶尔蹦出一两句“家己人”家乡方言,和随行人员讲述起旧时故事。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学成之后离开祖籍地揭阳,来到了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现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定居。彼时,其父母认为田墘镇地方病多发,需要医生,做医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父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品质在黄旭华心中深深埋下了种子,点燃了他后来深藏功与名的“无名英雄”之火。
“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对海有感情,那就学造船吧!”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旭华收到了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录取通知书。
黄旭华回家省亲的第一站就是母校白沙中学,他在课室里向师生们分享了自己放弃学医改学造船的心路历程。他对孩子们说,现在国家需要你们,国家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样都不能缺。据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一番话下来,黄旭华眼眶泛红,情绪激昂,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住在汕尾的父母是他无法割舍的牵挂
位于汕尾市城区凤山街道的凤山旧居,是黄旭华母亲生活了16年的地方。
黄旭华院士凤山旧居。
母亲去世后,黄旭华常常戴着母亲留下的围巾,仿佛她就在身边。在黄旭华看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回家省亲的路上,黄旭华就一直念叨着,要到母亲住过的地方看看。
黄旭华在32岁时离家,海丰县145信箱是黄旭华与父母之间的纽带。直到1986年,60岁的黄旭华才借着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汕尾见到已逾90岁的母亲。彼时,距他上一次回到故土已有30年。
黄旭华院士出生地。
离开凤山旧居时,黄旭华在一旁的宣传栏看到了父母的照片,提出要在宣传栏前合影留念,还要把父母的照片拍进去,拍成“全家福”。
家乡教育是他最深的牵挂
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黄旭华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
一夜间,黄老的名字传遍神州大地,汕尾市多位领导前往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向黄旭华表达祝贺,并给他带去家乡人民的问候。
黄旭华对家乡人民的祝贺和关心表示感谢,说“做梦都希望汕尾发展上去”。虽然离开家乡多年,日常交流已经不用家乡话,但黄旭华做数字运算的时候,还是用汕尾话,十二生肖他也只有用汕尾话才能说全。
2019年,汕尾市红色故事汇在深圳、广州、惠州、东莞、珠海等地巡演,其中一场情景剧《一对母子30年的时空对话》将黄旭华的故事搬上舞台,生动讲述了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传奇人生,为整场演出最感人肺腑的一幕。
“大家好,我是黄旭华,在这里,我预祝第二届汕尾发展大会圆满成功,祝愿我们亲爱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汕尾山好水好人情好,奔向海陆丰,汕尾欢迎您!”2021年11月20日,黄旭华通过视频为家乡盛会“打call”。
“大家好,我是黄旭华,祝愿我们亲爱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2023年2月26日,汕尾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黄旭华作为“汕尾十大寿星”之一通过视频祝福家乡……
汕尾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黄旭华作为“汕尾十大寿星”之一通过视频祝福家乡。
黄老的每一次出镜、每一句祝福、每一场站台,都让海陆丰人民动容、振奋,因为那是海陆丰革命精神最具象化的表达。
黄旭华生前最为牵挂的就是家乡的教育事业。2017年,黄旭华将当时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部分奖金捐给汕尾中学和白沙中学两所母校。此后,他又在白沙中学设立“黄旭华奖教奖学金”,表彰教育事业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他说,希望汕尾学子勤奋学习,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能够自立,做有人格、有尊严、有人性的人。
2020年,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建校十周年之际,黄旭华发来亲笔贺词,之后该学校成立了“旭华班”。去年,来自旭华班的毕业生罗俊杭、邱宇恒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如今,校园的黄旭华塑像手拿书本,满怀深情地凝视着汕尾的莘莘学子。不远处响起朗朗读书声,那是对黄老最好的怀念。
学子心声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2024届旭华班学生罗俊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
黄旭华院士,惊闻您驾鹤归去,我的心中满是哀思与敬意。您将一生交付于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于无声处惊天动地,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国之重器,那深海中的潜行轨迹,是您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无悔的奉献。
我既是汕尾华附旭华班的一名毕业生,又将成为祖国核工业的工作者,定当传承黄老的精神火种。以您为榜样,坚守初心,不惧风雨,在学业与人生的征程中,默默耕耘,砥砺奋进,以此作为对您的告慰。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2024届旭华班学生邱宇恒,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得知此悲讯时,我先是有些讶异,随后呆呆地站在原处,难以接受。
在2021年,我很幸运,成为了汕尾华附旭华班的一分子。在我们班的前门处,总是能看到一块牌子,上面用红字写着旭华班的宝贵内涵——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崇尚科学,潜心钻研。初次看到这段话时,我便被深深触动,并将它一直记在自己的心里,现在依然清晰。在后来,我在学校深入了解了黄旭华深潜沧海、为国铸剑的故事,不由得为其隐姓埋名数十载、无怨无悔献芳华的事迹所感动。黄旭华院士伟大无私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丰碑铭刻在我的脑海。就这样,旭华院士的故事一直陪伴着我们旭华班的师生,陪伴着我在高中三年里每一个埋头苦读的时刻,也陪伴着我登上了那曾以为不可到达的台阶,支撑着我考上了北京大学。
黄旭华院士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家,将丹心一片奉献给了人民。旭华东升,光耀中华,藏名半生,赤忱未凉。而他转身离去,走出时间,走进历史。今日吾辈,悲拗之时,我会继承黄老遗志,接过他手中的灯塔,带着祖国向繁荣富强走去。
黄老千古,国士无双。先生一路走好。
记者:吴彦洋
通讯员 汕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