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就“撬锁开灯”事件致歉,不能回避最根本的依法行政问题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应只是一句口头上的场面话,而应以看得见的方式落实在具体的社会治理和执法行动中
“撬锁开灯”事件有了新进展。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2月7日发布致歉信:因古城街道工作方法失当,引起“破门亮灯”网上热议,占用大量社会资源,在此向广大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歉意。
连日来,“撬锁开灯”事件引发了诸多关注和批评。这份致歉信,是官方层面首次就此事给出的正式回应,也算是亮明了一个“认错”的态度。不过,从外界反馈看,似乎并未达到平息舆论的效果。
其中,有两点或是最令人难以释怀的。一是,相比“撬锁开灯”行为所呈现出的恶劣观感,当地街道的善后竟只有“致歉”,而未见有任何的追责处理,这与舆论的期待形成了落差;二是,对于事件的定性,也与外界的认识存在不小的隔阂。
致歉信指出,此次事件表面上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引发舆情,实质上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上急于求成、方法上简单粗暴、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不难看出,在涉事街道看来,此事仅仅是工作理念、方法和服务意识上的问题。然而,在未经店家允许的情况下,“强行撬锁进店开灯”的行为,显然更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如有律师就指出,即使是执法人员,此举也于法无据,有滥用行政权力之嫌。也就是说,此事最根本的“错误”,恐怕并不是什么服务意识的淡薄,而更是法律意识的不足。
道歉信还承诺,今后将引以为戒、规范管理、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这样的态度当然值得肯定,但如果事后的反思未能触及事件的本质,甚至意识不到真正“错”在哪,是否真的能“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恐怕很难不让人生疑。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致歉信对于此举给涉事商户造成的影响未置一词,也同样让道歉的诚意多少打了折扣。给商户带来的损失该如何弥补,也本该是事件善后中不可或缺的最基础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当地最该道歉和给出负责任交代的,不只是抽象的“广大社会各界朋友”,而应是因此遭受权益伤害、蒙受损失,乃至因这样的粗暴“执法”而受到“惊吓”的当地所有商户。
应该说,此事发酵至今,留下的反思还有很多。包括夜间开灯的倡议为何变成了强制,如此与商户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倡议”,是否该提前征求商户的意见等等,都值得严肃审视。
归根结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应只是一句口头上的场面话,而应以看得见的方式落实在具体的社会治理和执法行动中,真正让所有市场主体感受到法治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致歉信中指出,“诚恳接受上级处理和社会各界批评”。社会各界的批评已经不缺了,还望“上级处理”能给出一个积极的善后示范,真正为“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打个样。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郑楚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