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破门亮灯”事件引发热议:为何非得撬锁开灯?
今年的2月3日,山西大同古城因其店铺没有按要求开灯,被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
大冷天的晚上11点,两把大锁咔嚓一剪,硬生生闯进关门的商铺,把店里的灯全部打开,可门头灯明明亮着,非要进来开室内灯。
此前,大同市平城区古城街道办事处鼓楼社区下发的《古城亮化倡议书》显示,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五,每晚18点到次日凌晨6点,属于亮灯时间段,古城内各商业门店应确保室内灯光充足。
这是那还是倡议书,这明明是强制令,如果一度电1元钱,整夜亮灯17天,这产生的电费足够买台新空调了。
今天山西大同平城区古城街致歉,回应称:“此次“破门亮灯”事件表面上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引发舆情,实质上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上急于求成、方法上简单粗暴、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造成工作偏失,对城市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诚恳接受上级处理和社会各界批评。今后我们将引以为戒、规范管理、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宝贵意见。”
还记得今年春晚小品《花架子》吗?这种反对形式主义的小品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和点赞,在现实中,与小品相似的情节却在现实中上演了,只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据大同官方的说法,这次亮灯行动是为了“让游客感受到温暖的节日氛围”,但真正的游客会因为街上的灯光而感到温暖吗?
还是会因为知道这些灯光背后是强制、压迫而感到愧疚和不安?
灯光亮化,照亮的应该是每个城市的底蕴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而绝非形式主义的政绩报告。
倘若将提升形象的利好举措演变成了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不仅不能起到正面的效果,更会影响各地的营商环境和文旅的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春节期间外出的游客本就不多,更遑论深夜徘徊在街头的“夜游人”。
灯光的璀璨与否,根本不影响游客的体验,但对于商户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负担:电费谁来承担?深夜被骚扰的休息时间谁来补偿?而商户拒绝后竟被执法人员破门而入,这更是对法律的赤裸裸践踏。
这次事件的本质,是某些官员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需求,把“亮灯”当作政绩工程,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而无视普通人的权益。这种行为,与古代的“门前贴红纸,饿死不准声张”如出一辙:百姓苦不堪言,但台面上的喜庆必须亮堂堂。
这样的城市形象,真的能赢得民心吗?合理又能提高收入的倡议书,商户们怎么能不愿意配合,而真正的核心问题其实不在于开灯,而在于撬锁开灯的不合理和傲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