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吃香,但正在逐渐消失,面临后继无人的15种手艺人,记得几种
砖匠、瓦匠、锔碗匠,行行都是手艺人,在早些年的大街小巷,总有不少挑着担子的人来回穿梭,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然而随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不少的手艺人也渐渐的消失,甚至于有些手艺都面临后继无人,那么曾经的那些手艺你还记得哪些?
捡瓦匠
旧时的农村,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层层叠叠的瓦片。
这些瓦片经受风吹日晒雨淋,难免会出现松动、破损。
甚至被落叶覆盖,影响房屋的防水性能。
这时,就需要捡瓦匠攀上高高的屋顶,小心翼翼地检修和更换破损的瓦片,清理堆积的杂物。
确保“外面下大雨,里面不漏雨”。
然而,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
平顶房、琉璃瓦房逐渐成为农村建房的主流。
传统的瓦房越来越少,捡瓦匠的身影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石匠
石匠是另一种与房屋建造密切相关的职业。
在过去,无论是用于研磨粮食的石磨、石碾子,还是喂养牲畜的石猪槽。
亦或是矗立在村口的石碑、石狮子,都离不开石匠的精雕细琢。
他们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和强健的体魄,用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锤地将坚硬的石头塑造成各种形状。
然而,如今这些石器逐渐被现代化的设备所取代,石碑、石狮子也多由机械雕刻而成。
石匠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这门古老的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制砖匠
在上世纪90年代,农村盖房流行使用红砖。
那时许多农户会自己制作砖胚,或者请制砖匠来帮忙。
制砖匠们将泥土混合,塑形,晾晒,最后再送入土窑中烧制成坚固的红砖。
熊熊燃烧的土窑,仿佛象征着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
许多地方禁止了传统的土窑烧砖,水泥砖等新型材料逐渐取代了红砖。
制砖匠的技艺也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
漆匠
在80年代的农村,嫁娶是件大事,置办家具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那时新娘的嫁妆往往包括十多件家具,从床、桌、凳到柜子,一应俱全。
为了使这些家具更加美观耐用,人们会请漆匠为其涂上一层亮丽的油漆。
漆匠们用娴熟的技艺,将普通的木制家具粉刷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现成的家具。
手工制作家具的需求逐渐减少,漆匠这一职业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木匠
木匠是传统手艺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他们技艺精湛,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各种木制品。
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木匠又可以细分为大木、小木、圆木和方木。
大木主要负责房屋的建造,小木则专注于家具的制作,圆木擅长制作盆、桶等圆形器物,而方木则负责制作棺材等方形器物。
此外,还有专门制作船只的造船匠。
这些木匠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
过去的木匠可以制作出滴水不漏的水桶,而现在的木工大多使用气钉枪将刨花板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技艺的差距显而易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木匠逐渐被现代木工所取代,许多精细的技艺也随之失传,令人惋惜。
棕匠
棕匠是另一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创作的手艺人。
他们以棕树的棕毛为原材料,制作蓑衣、棕垫、棕绳等生活用品。
在过去,蓑衣是农民遮风挡雨的重要工具,棕垫和棕绳也广泛应用于家居生活中。
棕匠们凭借着灵巧的双手,将粗糙的棕毛变成一件件实用美观的物品。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雨衣、雨鞋、席梦思等现代产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棕制品,棕匠这一职业也逐渐走向消亡。
以上介绍的几种手艺,主要与农村的建筑和家居生活相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曾经不可或缺的手艺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
除了与建筑和家居相关的技艺,农村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服饰和生活相关的传统手艺。
这些手艺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纳鞋匠
在物质匮乏的80、90年代,手工布鞋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的鞋子。
每逢嫁娶等重要场合,女方家庭都会为亲戚朋友们准备手工布鞋作为礼物,数量有时甚至高达上百双。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家人往往会请纳鞋匠来帮忙。
纳鞋匠们凭借着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一针一线地缝制出舒适耐穿的布鞋。
然而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各种款式多样、价格低廉的鞋子充斥着市场。
手工布鞋逐渐失去了竞争力,纳鞋匠的手艺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印花匠
在过去,人们的衣物和被单大多是自己纺线织布,再进行染色。
为了使这些布料更加美观,人们会请印花匠在上面印制各种图案。
印花匠们使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将各种美丽的图案印染在布料上,赋予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印染技术的进步,机械化印染逐渐取代了手工印花,印花匠这一职业也逐渐走向衰落。
裁缝
在70年代,裁缝是农村里备受尊敬的职业。
一件件衣服从量体裁衣到缝制成型,都凝聚着裁缝的心血。
那时人们的衣服大多是定制的,裁缝店生意兴隆,常常需要排队等候。
可成衣的普及,人们可以轻松购买到各种款式和尺码的衣服。
裁缝的需求逐渐减少,许多裁缝店也纷纷关门歇业。
绞脸婆
绞脸是一种传统的美容方式,绞脸婆用一根细棉线,在脸上滚动,去除脸上的细小绒毛和角质,使皮肤更加光滑细腻。
这曾经是许多农村妇女的美容秘诀,随着现代美容技术的兴起。
各种化妆品和美容仪器层出不穷,绞脸这种传统的美容方式逐渐被人们遗忘。
补锅匠
“补锅喽,补盆喽——”补锅匠的吆喝声曾经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在过去,锅碗瓢盆等器物破损后,人们往往会选择修补而不是丢弃。
补锅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破损的器物修补如新,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新的器物,补锅匠的需求逐渐减少,这门手艺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焗匠
焗匠是一种专门修补瓷器和陶器的工匠。
他们使用特制的工具和材料,将破损的瓷器或陶器进行修补,使其恢复原貌。
这门手艺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但也正是因为其精湛的技艺,使得许多珍贵的瓷器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思想逐渐占据主流,焗匠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骟匠
骟匠是一种专门为牲畜进行阉割的职业。
在过去,阉割牲畜可以使其肉质更加鲜美,生长速度更快。
骟匠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艺,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服务。
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骟匠的需求逐渐减少。
钟表修理匠
在七八十年代,“三转一响”是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其中,手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手表出现故障时,人们会将其送到钟表修理匠那里进行维修。
钟表修理匠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专业的工具,将损坏的手表修复如新。
现在机械手表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钟表修理匠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打铁匠
打铁匠是传统的金属加工工匠。
他们使用铁锤、火炉等工具,将铁块加热。
然后锻造成各种形状的工具或器物,例如锄头、镰刀、菜刀等等。
打铁匠的工作环境艰苦,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娴熟的技艺。
然而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各种金属制品可以由机器批量生产,打铁匠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这些老手艺,承载了老一辈人的智慧,虽然渐渐消失,也不该被彻底遗忘。
信息来源:
【1】极目新闻2025-02-04《中国年中国味|三地手艺人共聚武汉江岸咸安坊,非遗新春大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2】新华网2025-02-04《文化中国行丨“非遗集市”里的匠心传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