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春节并非梦一场,是以家为原点的时光年轮
返程的我们,后备箱里带着父母沉甸甸的爱,怀里揣着团聚时光最温暖的记忆,它们不是醒后了无痕的梦中烟云,而是点亮未来旅途的灯火,是抵御风雨源源不竭的动力
春节的热闹氛围还未完全消散,可假期已经结束了。当人们重新投入工作和学习时,却发现自己好像被一种低迷的情绪控制着,有的人哀声叹气,有的人集中不了注意力,有的人吃什么都不香,有的人睡眠紊乱。有人说,这是春节后的“戒断反应”,也有人说这就是“节后综合征”。
社会学者与心理学家对“节后综合征”和“退潮忧郁症”的种种描述,被网友们形容为“春节仿佛是一场热闹的美梦”。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分享监控画面中的春节前后对比,一位内蒙古网友记录下,春节时麻将桌前亲朋满座,春节后却是老人独守一室清冷;一位河北网友记录了,除夕夜的客厅,大圆桌摆满了珍馐美食,家人正准备入席就座,而大年初四的客厅,儿孙散了、圆桌收了,电视关了,只剩老人坐在沙发上看手机。还有一位湖南网友的分享也让人格外动容,年轻人节后返工坐上车,孩子在老人怀里挣扎大哭。
还有一些人没有返回老家过年,而是把父母孩子从家乡接来,但无论“正向”还是“反向”,挥手作别时都忍不住伤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相聚的日子却只有个位数。正如一位网友的话引起了很多人共鸣,“小时候觉得年兽是假的,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现在才发现年兽是自己,年来了就来,年走了就走”。团圆的热闹、玩乐的欢愉总是短暂如烟花,燃放时有多尽兴,燃放完就有多怅然。
年前与年后的对比,显性地出现在监控里,更隐性地侵蚀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在中国文化中,春节不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图腾和文化的象征。
春节前,人们对团聚、快乐和温馨充满期待,节日氛围让人情绪饱满,各种仪式、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构成了独特的节日体验。然而,热闹散尽,节日气氛很快褪去,那种浓烈的情感就仿佛失去了盛载的容器,情绪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弹簧,很难迅速恢复如初。更不用说,八天长假,人们或奔波于旅途,或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饮食、社交、娱乐都与平常变化巨大,当回到正轨后,生物钟需要时间重新调整,因此也容易出现疲劳和低落。
春节后的失落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情感、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文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何为年味儿?本就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吧,孩子们天真的笑语、老人静默凝望的身影、车窗外渐行渐远的故乡……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温柔却无奈的真理:团圆与离别,始终如影随形,欢乐与悲伤也总是成双成对,恰如甜与苦的对应,晴和雨的交替。每一场离别都是下一次团聚的开始,每一次回归工作都是对未来新的期许,这才是生活常态。
所以,春节并非一场不可预期的美梦,恰恰相反,它是以家为原点,以情感为半径,画下的一道又一道年轮。返程的我们,后备箱里带着父母沉甸甸的爱,怀里揣着团聚时光最温暖的记忆,它们不是醒后了无痕的梦中烟云,而是点亮未来旅途的灯火,是抵御风雨源源不竭的动力。
面对节后短暂的情绪失调,大可不必长吁短叹。人不是机器,从过节模式切换成日常模式,不是按一个按钮就能完成的。面对情绪的过度跳跃,总要学会调整,以及寻找新的生活目标。正如有医生所言,第一天上班不必立刻上强度,建议少干点活。不妨发发呆,放放空,反而有助于走出“节后综合征”的不良情绪。
给自己留一段发呆的时光,在喧嚣之后静心回味节日温情,用一份闲适和从容,驱散热闹退潮后的低落。因为,下一场团聚就在不远处。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青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