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宣告灭绝的“上海水牛”!重1吨又被找到,灭绝为何又重新出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水牛
前言
牛在我国的文化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在机械化程度低的古代农业社会,牛可是最为主要的劳动力,也正是因为牛的默默付出始终耕耘着广袤的田地,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才得以有着现在的规模。
上海水牛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耕牛与耕牛之间其实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其中主要分为黄牛与水牛两大类,再加上经过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牛也是形成了众多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农业需求的优良品种。
而上海水牛便是在江南水乡这片沃土上,孕育出的一个独特而珍贵的品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国内公认的著名良种水牛,竟然会在被城市抛弃之后一度走向灭绝!
水牛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水牛究竟是如何重新出现的呢?现如今的上海水牛,又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上海水牛所具备的品种特性
事实上,上海水牛并非单指某一个具体的品种,而是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等地土生土长的水牛的统称,一般来说这些水牛在血统、习性和特征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才被统一称为“上海水牛”。
而以其体型庞大闻名于世的上海水牛,堪称是水牛界的“巨人”!仅是一头成年母牛的体重便能够处于700至750公斤之间,在这样的基础上公牛的体重自然更加惊人。
水牛
在五岁的大公牛就能轻松达到900公斤后,如果按照20年的寿命来算,它们的体重最终甚至可以突破1吨。
也正是如此庞大的身躯,才赋予了它们强大的力量和耐力,使得它们在田间地头能够长时间地劳作,但千万不要被它们庞大的身躯所吓倒,上海水牛实际上性情非常温顺,普遍易于管理和驱使,这也是它们深受农民喜爱的原因之一。
上海水牛雕像
而水牛的足迹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那里出土的大量水牛骨骸,见证了它们与江南地区先民的悠久渊源。
这也再次证明上海水牛是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最终形成的独特品种。
从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上海水牛几乎见证了我国农业全部的沧桑巨变,可现如今它们却也经历了从繁盛到衰落再到重生的曲折命运。
上海水牛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海水牛的濒危?又是怎样的契机让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说到底上海水牛的濒危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农机的普及,传统的人工和畜力逐渐被取代,上海水牛的价值也随之被削弱。
人们的饲养热情逐渐消退,不再重视选种配种工作,导致上海水牛的饲养数量不断下降,其优良的种源特性也迅速退化。
图源网络
我国刚刚解放时上海地区的水牛存栏约还有三万多头,但此后却一度开始锐减,在二十一世纪初进行的一次资源调查时,一些报纸甚至发表文章称上海水牛已经濒临灭绝。
这个消息无疑是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沉重打击,而正当人们以为这种曾经创造了无数“历史功劳”的良种水牛已经彻底消失的时候,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2019年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实地调研时,意外地发现上海郊区仍有少数民间养殖户在坚持养殖上海水牛,这一消息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重新点燃了人们的希望。
水牛
而在得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立刻开始了“地毯式”摸查,力求全面掌握上海水牛的生存现状。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水牛的身份,一些专家也特意来到上海,对这些水牛进行了血样采集和分析。
经过严谨的基因比对,专家们最终确认,这些水牛正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水牛,之前的“绝种”结论并不准确。
上海水牛
之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水牛正式成为了一种受保护的畜禽,这标志着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迈出了关键。
现如今每头上海水牛都被建立了专属档案,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养殖地、出生日期、年龄信息等一系列重要信息,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研究。
2024年12月10日,我国正式宣布了10个曾经灭绝又重新找回的畜牧品种,而上海水牛赫然在列。
以上信息来源:新民晚报2022年8月27日“差点灭绝的“上海水牛”,缓缓走来了”
上海水牛保护的意义与挑战
这标志着上海水牛的“失而复得”,也体现了多部门为其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让我国优秀的耕牛品种继续发挥力量。
可以说上海水牛的保护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
在这场接力中,有企业家对传统农业的坚守,也有普通养殖户的默默付出,他们的故事正是上海水牛保护工作最真实的写照。
水牛
上海水牛的保护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保护珍稀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中国农耕文化、延续人与动物和谐共生关系的具体体现。
要知道上海水牛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的基因库中蕴藏着宝贵的遗传信息,对于未来的农业发展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价值。
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上海水牛就是守护中国农业的未来,也是守护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上海水牛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水牛的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连带着大多养殖户的积极性都并不高,这无疑成为制约上海水牛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养牛行业后继无人、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等问题,也给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最后还要带上公众对上海水牛的了解和关注度仍然不足,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
上海水牛养殖
上海水牛的未来在哪里?如何才能让这一珍稀物种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都是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吸引年轻人加入养牛行业传承传统养殖技艺,也是上海水牛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毕竟只有培养出一批热爱养牛事业、掌握先进技术的年轻一代,才能确保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后继有人,才能让这一珍稀物种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水牛
目前在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中,还是涌现出了不少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他们有的出于对传统农业的热爱、有的出于对水牛的深厚感情,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上海水牛的喜爱。
在崇明陈家镇的老杜农场,生活着上百头上海水牛,这里可以说是上海水牛最大的保种养殖基地之一。
农场的主人杜俊德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崇明人,自然也是对水牛有着深厚的感情。
水牛
当初在得知上海水牛濒临灭绝的消息后,他毅然决定建立水牛保种养殖基地,希望能够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陆续回购散落在民间养殖的上海水牛,为每一头水牛“建档立卡”,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研究。
而在老杜农场之中有着不少养牛人,他们都视水牛为朋友对它们充满爱护和尊重,而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将养牛事业的热情传承下去。
以上信息来源:新闻晨报2022年7月29日“90%以上的上海水牛都在崇明?”
结语
上海水牛的“失而复得”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它展现了我国人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决心和能力,也彰显了我国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水牛这一“温柔的巨人”必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也期待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让这群曾经的田间劳作伙伴,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源网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