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就敢公开叫板西医,专收各大医院不收的癌症病人,他是谁
你们西医不敢收的癌症病人,我这里全收!"
40年前,一位老中医公开叫板所有西医。
这番言论不仅震动了整个医学界,还挑起了中医和西医的较量。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一个为了博眼球不择手段的庸医。
这位老中医究竟是谁?为何如此嚣张地挑衅西医?
他真的能治好这些癌症患者吗?
你们不收的患者给我
"中医药能治得了癌症吗?"
1972年,湖南省肿瘤医院成立。作为全省优秀的中医人才,潘敏求和妻子黎月恒被抽调到这家新成立的医院。
然而,当时的医学界普遍对中医治疗肿瘤持怀疑态度。像这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面对质疑,潘敏求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他向医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把你们不收治的患者给我。"
为了寻找治疗肿瘤的良方,潘敏求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之旅。1978年,他花了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湖南省内80多个县、区。
从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到一望无际的湖区,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城镇,潘敏求足迹遍布。他深入民间,搜集秘方和偏方,共收集了上千个有关治疗肿瘤等疾病的方子。
除了走遍湖南,潘敏求还北上长春、北京,南下广州,东赴上海,西抵重庆等地,登门拜访各地有名望的中医药学专家,虚心求教。
这段"游学"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许多灵感。
回到医院后,潘敏求开始了艰苦的临床探索。肝癌作为"癌中之王",一直是肿瘤治疗的大难题。"腹胀—腹水—死亡"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恶变三部曲"。
潘敏求决心从肝癌治疗入手突破。
他先按中医"积聚"的传统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效果不理想;又将斑蝥、全虫、壁虎等抗癌药加进复方,效果仍不佳;再加上清热解毒的药物,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潘敏求没有气馁,反而更加投入工作。他日以继夜地钻研古籍,反复试验,不断总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昏迷后,潘敏求突然有了灵感。
他结合《金匮要略》中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提出了"瘀、毒、虚"是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的观点。
基于这一理论,他创立了"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的治疗法则。这一法则后来被誉为"潘氏法则",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并被录入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
临床源头活水来
1986年春节期间,正在家中过年的潘敏求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邵阳一名患者重度肝炎,吐血拉血不止,家人已在准备后事。
接到电话后,潘敏求二话不说,立即搭车赶往邵阳。
途中,车子不幸发生翻车事故。但潘敏求毫不犹豫地从车里爬出来,拦下一辆路过的货车继续赶路。当他赶到患者家中时,发现病人已是奄奄一息。
潘敏求迅速诊断后,用"灶心土"加上几味药开了方子。家属看到方子,惊讶不已:"省城来的名医开的药,居然不到一块钱?能治好病吗?"
然而,奇迹发生了。患者服用一剂药后,吐血停止;服用三剂后,大便成形;继续服用,黄疸慢慢褪去。这位濒死的重症肝炎患者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样的"神奇"故事在潘敏求的行医生涯中屡见不鲜。许多在其他医院被"判死刑"的患者,在他的治疗下重获新生。
有的患者腹水消退了,有的肿瘤奇迹般地消失了,还有的生存期延长了十几年。
1994年,潘敏求研制出了治疗肝癌的"肝复乐片"。这个新药的诞生,给广大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它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还能大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延长生存期。
为了精确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潘敏求常常与病人同吃同住。即使自己身患疾病,他仍坚守在病人身边。有一次,他连续高烧数日不退,却仍坚持半夜三更到病房查看患者情况。
潘敏求的医术和医德很快传遍四方。每逢他坐诊的日子,病人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有的甚至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为了看上潘医生的诊,有些患者不得不提前2-3个月预约排队。拥有如今的成就,跟潘敏求从小到大受到的熏陶有着很大的关系。
汤头歌诀里润大的湖南伢
从呱呱坠地那天起,潘敏求就浸润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祖父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每天清晨,潘敏求都会被祖父煎药的香气唤醒。
他最喜欢趴在祖父的药柜旁,听祖父念叨各种药方。那些晦涩难懂的汤头歌诀,在潘敏求耳中却如同动听的童谣。
"君臣佐使,相辅相成。"祖父常常这样教导他。小小的潘敏求虽然不太明白这些话的含义,但他知道,这是中药配伍的奥秘所在。
有一次,村里一个大叔被毒蛇咬伤,疼得死去活来。
祖父闻讯赶来,从水缸边抓了几只"蚜泥婆"(中药蛞蝓),焙干后碾成粉,配上冰片、麝香等药材,做成散剂给那位大叔服用。
没过多久,大叔的症状就减轻了。这一幕深深印在了潘敏求的脑海里,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像祖父一样,用中医药的神奇力量救死扶伤。
1963年,怀揣着行医济世的梦想,潘敏求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入学后,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
"我背方剂,方剂是我的子弹。"潘敏求常常这样说。他深知,只有将这些经典烂熟于心,才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实习期间,潘敏求遇到了一位被蜈蚣咬伤的患者。患者脸部红肿热痛,大便干结,西医注射青霉素后效果不佳。
潘敏求灵机一动,开了一剂"解毒通便"的汤药。患者服用后,症状很快得到缓解。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潘敏求对中医药的信心更加坚定。
在湖南中医学院的校园里,潘敏求还邂逅了他的人生伴侣黎月恒。两人志同道合,都对中医药怀有满腔热忱。他们就这样相爱、结婚,携手踏上了探索中医药世界的漫漫征程。
诲人不倦医德为先
"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面对学生的提问,潘敏求总是回答:"首先是有医德。"
在临床一线50余年,潘敏求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患者,更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大医精诚"。
他常对学生说:"医生就是要把病人放在心上,摆在第一位,这是医者该有的品德。"
即便年过古稀,身患多种疾病,潘敏求仍坚持全天门诊。为了多看几个病人。
即使是非门诊时间,只要有患者找上门来,他也从不拒绝。
有一次,潘敏求的痛风病复发,右踝关节肿胀疼痛,已无法行走。但在门诊那天,他仍在助手的搀扶下准时来到诊室。
为了不耽误看诊,他甚至顾不上吃饭,让助手买来盒饭,就在诊室里匆匆扒拉几口。
潘敏求的学生回忆说:"潘老师每次口述处方后,都会要求我们重新把中药名和剂量报给他听,他边核对边琢磨,有时会再次询问患者病情,做些修改和调整。"
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每一位跟随他学习的年轻医生。
在潘敏求的带领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专科发展成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如今,这里每年服务患者20余万人次,成为湖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龙头单位,在国内享有盛誉。
如今,年过八旬的潘敏求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笔耕不辍,继续思考着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科研方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