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不仅是家乡,也是我们的福地!”返乡科技人才与成都“双向奔赴”
“我们一直关注成都发展, 也一直在思考 如何将自己做的事情 融入成都科技创新发展中。” “成都不仅是家乡, 也是我们的福地, 我们计划把更多成果落地成都。” …… 乡音未改,乡情未变, 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 希望与成都 “双向奔赴”
1月26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2025年科技人才“返乡成都”创新(创业)恳谈会在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举行,20余位专家学者、高校院所科研工作者、科技企业创业者、知名大学校友,与成都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总工会、市科协、相关区(市)县、成都产业集团等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围绕提升成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成都创新创业环境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叙乡情、共谋发展。
情系成都
院士专家看好家乡发展前景
回家!这是所有“返乡人”们的共同心声。刚落地机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湖北中圣节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晓强拿着行李箱就马不停蹄直奔活动现场,此次有不少参会代表都如冯晓强一样,现场行李箱整整齐齐摆放了一排。会场内也布置得颇费“心思”:座位呈开放式布置,大家围坐一堂,让交流“面对面”零距离;一杯杯成都特色“盖碗茶”,让大家打开话匣子,摆起“龙门阵”,共诉浓浓的乡情。
“我来成都已经50年了,这座城市就像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刻我都倍感温暖。”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回忆道,“这些年,我见证了成都的快速发展,也参与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相关课题。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成都各方的努力。从政府提供充足资金到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再到众多科研人员日夜钻研,每个环节都体现出成都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也让我切实体会到成都在科研领域的发展潜力。”
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多媒体与机器学习科创实验室主任徐东谈到,成都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领域近年来发展很快、未来发展大有可为,这也是自己未来希望与成都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高校在0到1的前沿研究中有优势,希望能够通过设立研究院等方式,以技术优势为1到100的产业化转化贡献高校力量。同时,随着全国AI学院的开展,相信未来与成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未来希望能够‘回家’,将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平台落地西部地区,一起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用标准的四川话说出自己的“雄心”,上海通敏车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表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地,希望将自身的检验检测能力赋能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
返乡成都
量子、脑机接口等一批项目将落地
今天的成都,不仅是一个近悦远来的安逸巴适之都,更是一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这也为科技人才“蓉”归故里、回蓉创新创业提供了绝佳舞台,项目落地、成果转化正在“上演”。
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雷是成都人,对他而言,回蓉发展是多年心愿。彭雷满怀期待地说:“我是成都人,一直想把事业扎根家乡。即便这些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打拼,但家一直在成都,我每周都会回成都一次。之前在成都软件园设立的研发中心发展得很好,这次我要把脑机接口项目总部搬回来。”他表示,脑科学研究依赖科研与临床资源,华西医院实力强劲,能为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加上成都在生命科学制药领域的优势,项目落地发展前景广阔。
据彭雷介绍,脑虎科技和成都在股权投资等多个方面都有合作规划,和成都科创投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他还透露:“下一步,我们还计划与电子科大、华西医院、锦城实验室开展合作、整合资源,我相信一定能在成都把项目做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对落地成都充满热忱的,还有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副总裁孙彦新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能形成北京和成都双总部的战略布局,将百川的大模型生态带到四川。当下,我们在上下游产业都有布局,上游能拉动算力需求,下游可赋能医疗、教育、农业等多领域。春节后,我们就会将方案上报,争取在1到2个季度内就落地成都,为科技转化一号工程贡献自身力量。”
南通远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正快马加鞭推动项目落地成都。他表示,“我们看中了成都的高校及研究院所资源,希望能够联合电子科大和西南交大,共同筹建四川省半导体产业技术学会等省市级平台,以及西南地区最大的半导体湿法高端装备研发生产中心。目前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得到了龙泉驿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张伟还提到,“目前,项目在龙泉驿区汽车城集团的支持下已经完成工厂选址,节后马上开始环评,并且可以开始相关的施工设计。”对于成都的投资环境,张伟表示,“成都各个部门对具备一定门槛技术的产业型项目的欢迎程度和跟踪服务意识非常强,为我们提供了24小时的服务。”张伟希望通过恳谈会的机会,与各种合作方产生合作,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陈怡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