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件博物馆藏品见证粤菜走向世界
日前,“我和祖国有个约会——2025年侨贺新春活动”暨“食单寄侨情 粤味解乡愁:华侨华人与海外粤菜历史文化展”开展仪式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举行。
启动仪式上,海外侨领们携手将金猪切开,寓意新年鸿运高照、事业蒸蒸日上。广东烹饪协会秘书长闫涛分享了粤菜在海外的故事,探寻隐藏在美味背后的文化密码。广州酒家厨师团队大秀粤菜技艺绝活,以精湛的刀工向观众展现粤菜非遗之美。23名海外华文幼师班学员倾情演绎印度尼西亚舞蹈,充满东南亚热情似火的异域风情。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一桌“蛇年新春贺年宴”。此桌宴席是广州酒家与广州华侨博物馆深入挖掘海外中餐馆相关历史资料,根据博物馆珍藏的洛杉矶华埠老店汉宫大酒楼菜单,在复刻其菜品基础上,巧妙融入特色粤菜精心打造而成。菜品精致美观,色香味俱全,寓意美好。宴席菜单中的豆苗海参鲍片和生炒糯米饭两款菜式,由广州酒家厨师团队在现场制作供大家品鉴,让海外侨胞真切感受家乡的熟悉味道。
“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广州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粤菜这抹舌尖上的乡愁,伴随广府人的脚步,在异国落地生根,成为维系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纽带之一。华侨华人与海外粤菜历史文化展由广州市委统战部指导,广州华侨博物馆与广州酒家集团联合主办,展出近200件海外中餐馆菜单及相关藏品,其中大部分展品由陈灿培、李碧清夫妇捐赠。展览还推出粤菜主题套色印章以及粤菜吉祥话转盘等游戏互动装置,将持续至6月17日。
展览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粤味寻踪”,追溯粤菜的历史渊源与海外流传;第二部分,“美味佳肴”,展示以粤菜馆为代表的海外中餐馆菜单上的原味粤菜、创新菜式以及中国地方传统美食;第三部分“乡愁印记”,通过解读菜单上的文字与图案,传递海外侨胞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菜单是粤菜文化精髓与华侨记忆的鲜活见证。本次展出了包括纽约最古老粤菜馆“旅顺酒楼”等在内的一系列海外中餐馆菜单。海外中餐馆菜单样式精美,缀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有龙、凤、竹、莲等美好寓意的传统纹饰,配以“鱼跃龙门”“一帆风顺”等吉祥语或古诗词,如美国纽约“荔枝湾餐馆”菜单设计融合了荔枝元素,并使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句,令人一读便知是粤菜馆。
重点展品
19世纪末开始,中餐在纽约流行
20世纪早期美国纽约旅顺酒楼菜单(广州华侨博物馆藏)
自19世纪末开始,中餐在纽约流行起来,唐人街出现以万里云(Mon Lay Won)、探花楼(Chinese Tuxedo)、旅顺酒楼(Port Arthur Restaurant)为代表的多家高档中餐馆,不仅是华人富商会友宴客的地方,也是来唐人街观光的美国游客必到之处。
旅顺酒楼开业于1897年,由华侨曹定华创办,后由曹锦辉经营,是当地最古老的粤菜馆之一,1970年结业。从其中菜单可看出,其中既有燕窝、鱼翅等昂贵菜肴,也有白斩鸡、烧鸭等经典粤菜。
陈寅恪、徐志摩、胡适等知名学者去过的中餐馆
20世纪下半叶美国波士顿醉香楼菜单(广州华侨博物馆藏)
醉香楼是民国时期广东华侨在美国波士顿开设的粤菜馆,以广式炒龙虾为特色菜,曾接待过赵元任、吴宓、陈寅恪、钱昌祚、徐志摩、胡适等多位中国知名学者。该餐馆的菜单封面印有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图案,展现了菜单不仅是餐馆与食客信息传递的媒介,也是以广东华侨华人为代表的众多海外侨胞乡愁的寄托。
菜谱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现代美国蒙特利公园市海景假日翠亨邨茶寮菜单(广州华侨博物馆藏)
海景假日翠亨邨茶寮位于美国蒙特利公园市,由美籍华人许沛荣于20世纪末创办,是当地知名粤菜馆。在该菜馆菜单上有以“龙”命名的“龙马精神”菜式及“满堂吉庆”“发财好市”等吉祥语菜式,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美国介绍筷子的用法
1936年美国《The Chinese Cook Book》(广州华侨博物馆藏)
17世纪以后,随着中西方交流频繁和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筷子走向世界。这是美国1936年出版的书籍《中餐食谱》(The Chinese Cook Book)中关于筷子的介绍。
秘鲁人最爱的中餐:炒米饭、馄饨、八珍炒面、柱侯鸡
2017年秘鲁发行的CHIFA系列中餐邮票(广州华侨博物馆藏)
这套CHIFA邮票图案选择了秘鲁人最喜爱、家喻户晓的四道著名中餐:炒米饭、馄饨、八珍炒面、柱侯鸡。四道中餐最初都是广东人带来的,所以名称是粤语与西班牙语的结合,如同秘鲁的中餐与本地人口味完美结合,受到当地人喜爱,又被人们戏称为“本土中餐”。不过邮票上有个小插曲,柱候鸡的“鸡”单词拼写成了“豚鼠”。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通讯员 穗同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