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八一厂老戏骨 我们都欠他一张最佳演员的选票 没想到已去世20年
什么是老戏骨?
在我看来,就是演技精湛的老演员。
他们凭借深厚的功底,和出色的演绎,而成为无数导演的“心头好”。
在昔日的八一厂,就有这样的一位老戏骨。
1974年,上影厂的谢晋,执导电影《春苗》,就一定请他在片中出演水昌伯。
1975年,八一厂准备通过《南海风云》这部电影,力捧唐国强等年轻演员,也安排他出演父亲一角。
1982年,峨影厂拍摄《内当家》,为王玉梅寻找的搭档,也是他。
另外在《红牡丹》、《爱情与遗产》、《人生》、《一路顺风》等影片中,他更以老戏骨的身份,为姜黎黎、张玉玉、周里京、陈宝国、任冶湘等年轻演员,保驾护航。
他的出现,就是品质的保证。
可是我们翻遍了他的演艺履历,也没找到一次获奖记录。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有好几次,他其实都有机会获得“百花奖”。
但都因为票数不够,而遗憾错过。
所以我说,我们都欠他一张最佳演员的选票。
而这张选票,其实一直保存在我们的手中。
可是,当我们想要交出去的时候,却发现,他竟然已经去世20年了。
不由令人感慨万千。
他,就是高保成。
如今,还有哪些网友,还记得他呢?
一、
1956年,导演沙蒙在长影厂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班底,准备将电影剧本《上甘岭》搬上银幕。
在选择男主角张忠发的扮演者时,沙蒙格外谨慎,选看了很多位男演员。
最终他选择了尚在总政话剧团演话剧的高保成。
张忠发在片中只有20多岁,而高保成当时已经快30岁了,而且他扮相老成。
所以剧组有人提出异议,认为高保成与角色之间,差距太大。
但沙蒙却对高保成,寄予了厚望。
原因一是高保成有在部队参加战斗的经历,二是他的气质很朴实,具有浓郁的劳动者的气息,和军人的正义感。
事实上,从高保成在电影《上甘岭》中的表现来看,他充分证明了导演沙蒙的慧眼识珠。
高保成凭借朴实无华的表演,将八连连长张忠发塑造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上甘岭》于1956年12月上映后,在观众中产生巨大影响,高保成也因此一举成名。
可惜当时类似“百花奖”之类的评奖活动还未诞生,不然《上甘岭》肯定会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音乐”等在内的诸多奖项。
高保成也很可能会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可能有网友会问,高保成为何能将张忠发演得那么栩栩如生?
我想,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他是贫苦农民出身,身上的劳动者气质与生俱来。
其次,他是地地道道的“红小鬼”。
1926年1月13日,高保成出生于河北霸县的高各庄。
他家祖祖辈辈都靠给地主家当长工或打短工为生。
到了他这一辈,也在10岁那年便去给地主家扛活。
而到了1938年,突然有一支队伍来到他们这里。
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边宣传抗日,一边加紧训练,他们虽然衣着朴素,但精神状态却格外昂扬。
12岁的高保成被深深吸引。
正好这支八路军的队伍在招兵,他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他因为年纪小,部队首长不让他上前线,便安排他去冀中五分区卫生部学护理。
而高保成的性格很要强,那就是无论交给他什么任务,他都一定要干好。
在卫生部做护理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很多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过人的耐心。
于是他不放过任何一次向医生请教的机会,同时还参加了五分区举办的夜校补习班。
最终他成为了五分区最优秀的护理员之一。
每当获得哥哥姐姐们的夸奖,他的心里就甭提有多高兴了。
其实高保成从小就爱好文艺,并具有一定的表演天赋,所以五分区举办演出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
1940年贺老总所率领的120师“战斗剧社”需要增补一批小演员,年仅14岁的高保成被第一个推荐出来。
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给大伙科普一下这个“战斗剧社”。
它就是人们常说的“贺老总有三宝”中的“一宝”,另外“两宝”分别是“亚五亚六(指三五八旅七一五、七一六团)”和“战斗篮球队”。
而这个“战斗剧社”不仅历史悠久,是红军三个方面军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剧社,而且人才济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进入了电影界,并成为了著名导演和演员,其中就包括了成荫、王炎、严寄洲、高保成、李力等。
高保成进入“战斗剧社”后愈发“如鱼得水”。
别看他年纪小,但他个头高,而且很有悟性,很快就与朱丹西、孟贵彬、王炎、李力、刘锡林组成了“六人剧团”,一边创作一边演出,很受欢迎。
所以,高保成实际上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他本身就是军人,因此演起军人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1949年,高保成随战斗剧社进入北京,他们为文代会演出了《刘胡兰》等话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3年5月,总政话剧团成立,27岁的高保成成为其中的演员,并参加了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排练。
1956年,八一厂故事片创作室成立,所改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总政话剧团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演员阵容基本不变,但出演“老虎”的演员,导演王苹却由范伯涛,换成了高保成。
这是高保成的银幕首秀,他在镜头前的表现非常松弛自然,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在影片中的剧照,还出现在了《大众电影》杂志1956年第17期的封面上。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拍完后,高保成就成为了八一厂演员。在这里,他见到了在“战斗剧社”的许多老领导和老战友,如陈播当了八一厂的厂长、严寄洲成为了八一厂的导演,而李力则成为演员剧团的副团长等。
他们又聚到一起,共同创造了八一厂的辉煌。
二、
高保成成了八一厂最早的“军人专业户”。
1957年,他和老战友李力等一起,共同主演了史文炽执导的《狼牙山五壮士》。
李力演宋学义,他演葛振林。
两人都呈现了生动感人的表演。
1958年,高保成又在史文炽和史大千执导的《渡江探险》中挑起大梁。
出演修筑康藏公路的排长李玉明。
他自然的表演,健壮的体魄,都令我们过目难忘。
然后,在王冰和李舒田执导的《长空比翼》中,他又出演了空军机械师赵勇。
虽是配角,但却别具特色。
高保成在银幕上所塑造的军人形象,还有《英雄坦克手》中的杨德厚、《带兵的人》中的林志勇、《我们是八路军》中的周威虎等。
他所塑造的军人形象,最大的特点,就是憨厚、朴实、接地气,也更接近我们心中人民子弟兵的模样,与王心刚等“英俊小生”所扮演的军人,又有很大不同。
因为高保成又同时兼具纯厚、谦和、质朴的气质,所以他演起农民来,也是那么得心应手。
大家看,他在《暴风骤雨》、《汾水长流》、《分水岭》等影片中的表演,是多么的活灵活现。
就像是刚从庄稼地里走出的农民一样,那么踏实而厚道。
尤其是《暴风骤雨》中的赵玉林,用导演谢铁骊的话说,就是他“不仅高度还原了小说中的人物,而且使得赵玉林的形象,更为鲜活和饱满”。
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北京举行,高保成虽然在《暴风骤雨》中呈现了出神入化的表演,但更多的观众,却将选票投给了出演《红旗谱》的崔嵬。
高保成在拍完《带兵的人》后不久,时间就进入了1966年。
随着一场运动的到来,八一厂成为“重灾区”,高保成的许多老战友,都被“打倒”。
他自然也受到牵连,处于无戏可拍的状态。
三、
1974年,八一厂为全国的孩子拍出了儿童片《闪闪的红星》。
在选择宋大爹的扮演者时,导演李俊把目光投放到了高保成的身上。
这是高保成第一次大胆尝试“老生”的戏路。
没想到人物妆造出来后,令所有人都由衷感叹。
“实在是太像了。”
而他的表演,也更加沉稳老练。
使一个饱经风霜的革命老人的形象,跃然于观众的面前。
也因为高保成的加持,所以祝新运的潘冬子,才会那么灵活机敏。
那一年,如果《闪闪的红星》参加评奖的话,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绝对没问题,而高保成获得“最佳配角奖”的几率,也很大。
因为“宋大爹”这个角色的成功,此后高保成便成为了大导演们争相邀请的“银幕老生”。
其中,《春苗》中的水昌伯、《红牡丹》中的赵立冬、《回头一笑》中的古队长、《内当家》中的锁成、《人生》中的德顺爷爷等,全都神形兼备。
我觉得他在《内当家》和《人生》的表演,最值得称道。
比如在《内当家》中,他的演绎十分细腻,对于锁成性格多面性的呈现,是那么细致入微。
而在《人生》中呢,他的表演又是那么厚重洒脱,将一个陕北老汉的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高保成在这两部电影中的表演,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然而在当年的百花奖评选中,他都与“最佳男演员”,擦肩而过。
1985年,在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过程中,电影《人生》获得最佳影片奖,而扮演德顺爷爷的高保成,也在“最佳男配角”的评选中,获得较多的票数。
但无奈这次评价,他遇到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现象级的作品,而在其中扮演靳开来的何伟,获得了更多影迷的青睐。
所以最终的评奖结果,是何伟获得“最佳配角奖”,而高保成再次与奖杯擦肩而过。
这应该是这位老戏骨,距离获奖,最近的一次。
过去的好演员,他们塑造角色,当然不是为了获奖。
而是成全一个又一个的银幕形象。
此后,高保成又演过《一路顺风》中的大叔、《京都球侠》中的常二爷、《魔鬼城之魂》中的邢天。
1993年,他在谢添执导的《老人与狗》中的魏老汉,是他在光影中所留下的最后一个银幕形象。
200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始颁发“终身成就奖”,然而就在这一年的5月21日,高保成却因病去世了,享年78岁。
高保成这一生,似乎真的与获奖无缘?
然而我们谁又能忽略他为中国电影所做出的贡献呢?
他早已在影迷的心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银幕上那一个个闪光的人物形象,其实比一座座奖杯,更有份量。
高保成这个名字,也比众多滥竽充数的所谓“影帝”和“影后”,更加符合“好演员”的标准。
所以,他无论是否获奖,都已经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无冕之王”了。
那么,就让我们把给他的那张选票,永远地珍藏在心中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